藏传佛教与藏文化中的生态观探析

期刊: 文学研究文摘 DOI: PDF下载

晓朋

中共果洛州委党校

摘要

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中与藏地生态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传统生态观,为藏地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在新时代我们强调保护环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在保护与发展上探索创新,在这过程中,对藏文化中生态观的研究与挖掘,对未来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藏文化;藏传佛教;生态保护

正文


随着涉藏地区社会的快速变迁,社会转型加快,经济飞速发展,开发力度加大,社会流动速度加快,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涉藏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威胁和挑战。如何加强涉藏地区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是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和当地人民面临的重要议题,也是新时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藏族传统文化背景下,充分认识和发挥其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推进涉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藏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面

     藏族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社会生产活动中,被藏族先贤创造出来的具有浓厚区域特色的高原文化,是在区域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文化。藏文化包含宗教、艺术、文学、医学、天文地理、历算等具体文化形式,也包括宗教哲学、心理学、实践论等更深奥的思想内容。

     藏族传统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民俗习惯、宗教活动、文学艺术、部落制度等,它所投射的文化价值是无处不在的。佛教传入藏地以前,藏族有自己古老的宗教和文化--苯教文化,它是藏族本土宗教,也是藏族最原始的文化结晶。佛教传入藏地后,经过先贤们的努力与发展,形成了有完整体系的一种文化,这个体系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小五明”的十大文化(རིག་པའི་གནས་བཅུ།)。五明学分大、小五明,大五明是声明(སྒྲ་རིག་པ།)、因明(ཚད་མ་རིག་པ།)、工巧明(བཟོ་བ་རིག་པ།)、医方明(གསོ་བ་རིག་པ།)、内明(ནང་དོན་རིག་པ།),小五明是修辞学(སྙན་ངག  )、辞藻学(མངོན་བརྗོད།)、韵律学(སྡེབ་སྦྱོར།)、戏剧学(ཟློས་གར།)、历算学(སྐར་རྩིས།)  。其共同组成了藏族文化的核心内涵,同时也构成了完整的雪域文明文化价值体系。

二、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一) 藏族传统生态观的起源与形成

      藏族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重要节点即佛教传入前后,所以讲藏族文化中的生态观,需要从两个时期说起,一是苯教时期,一是佛教传入藏地时期。

1)原始崇拜

象雄(ཞང་ཞུང་།)文明曾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对古藏人感知社会、自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藏族很多生态观就是从苯教的“ 万物有灵”(སྣང་སྲིད་ལྷར་བཀོད།)开始的,在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同时也有了与自然界接触时遵循的行为规范。正是因为受藏族土著宗教的影响,才形成了对神山、圣湖及动植物的崇拜信仰,并由此衍生出了诸多的自然禁忌。在史前,人们认知自然界的各类现象,特别是自然灾害,受条件的限制与认知能力及水平极低下,加之对自然现象的恐惧感和神秘感,在其面前,感到自然乃至宇宙是不可违的,继而产生了以猜测和推测为主的“万物有灵”思维,即崇拜起天体、大地、大山、湖水、树木以及动物。

(2)认识自然,敬畏自然

藏族先民在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下,长期与大自然接触中产生了自然崇拜。形成自然崇拜的原因是远古时代人们遭遇自然灾害时无法作出客观的解释,只能感性地去认定自然万物和现象,并赋予这些现象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其背后有“神灵”操控,最终形成了超自然 “神灵”为逻辑思维的崇拜。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万物的认识逐步从表象和思维上升到了抽象概念,并将其以人格化的方式依附到自然万物,赋予无穷的能力和人类所拥有的情感要素。

(3) 依赖自然、顺应自然

在历史的长河中,藏族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逐渐形成了自然禁忌。作为原始的自然禁忌,从一开始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涂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自然也就留下了富有原始宗教特征的苯教烙印,因此得到了持久的发展和沿袭流传。藏族因为对神山、圣湖和动物植物的崇拜而构成一系列的自然禁忌,这些禁忌继而又成为约束人类平日生活当中的行为规范。时至今日,自然禁忌依然是藏地的一种崇尚的文化,也是一种风俗习惯,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外化表现即保护自然生态的信仰。

(二)藏传佛教教义中的生态观

1)藏传佛教教义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着联系,藏传佛教也遵循世间万物一切存在皆为因果,条件和合而成、即一切法都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无法孤立存在。依照佛教缘起的观点,世间万事万物均处于重重的关系网络,形成了缺一不可的一个整体,不管什么事物,都只有在整休中才能被认知与定义,世间万物就是互为条件而相互联系、不能分割。藏传佛教认为先有自然,后有生灵(包括人类),藏传佛教讲自然万物由五行(土、水、火、风、天空)元素组成,人也不例外,所以,藏医认为人体内的这些元素达到一种平衡,人就不会生病,藏医所说的调理其实主讲一个五行调养,使其能够达到平衡。

(2) 藏传佛教教义中保护万物的思想

藏传佛教认为杀生是最大的罪孽,因此,位居“十不善(མི་དགེ་བ་བཅུ།)”之首,佛教认为众生都是有生命的,都具备喜怒哀乐等情绪,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不分高低贵贱,生命的价值都是一样的,没有谁能决定谁的生死。

放生是藏传佛教提倡的汇集功德的最好实践。放生不但是指放生动物,而且也指各种植物。佛教认为生命的轮回是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中轮回,认为在这样一种轮回中众生皆为自己前世今生的母亲,伤害众生就是伤害自己的母亲。藏传佛教还认为一切植物都有生命,并且它们是独立与人的存在,所以人没有理由或权利去伤害它们,所以藏族人不会轻易地破坏任何植物,在他们的心里伤害植物就像伤害动物一样都是不可取得。

藏传佛教虽然不是一门科学的生态学,但作为一门宗教,在藏地催生出了不计其数的环保意识和道德观念。环保作为当今世界之重点,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推出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制止人们破坏环境和动物的行为,但实践证明,法律手段只能遏制明面的问题,不能解决更深层次的意识问题,所以很多国家开始提倡精神文明建设、倡导以德治国,从而求得环保等重要问题得到解决。

三、藏传佛教与藏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的重要论断,提出了“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战略谋划。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

藏族传统生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观念,可以说是符合“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蕴含着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同价值诉求”,是新时代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智慧来源。藏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理念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匹配度。

参考文献:

[1] 宗喀巴著,华锐译《菩提道次第广论》[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年.

 [2] 罗秉祥,万俊人. 宗教与道德之关系[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班班多杰. 藏族佛教思想史纲[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年.

[4]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

[5]扎洛.藏传佛教文化圈[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6]多识仁波切.爱心中爆发的智慧[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5年.

[7]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