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陈策划与受众观感初探
摘要
关键词
博物馆 展陈 受众心理
正文
习近平同志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展陈策划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正如199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陈列语言的表述:它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博物馆观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诚然,当前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陈列策划本身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显示出后劲不足,博物馆的发展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发展的需要。目前,展陈策划的前言、开首、单元说明、组说明、展柜内说明和说明牌依次排列的灌输式介绍体系,已经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众所周知,博物馆展示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而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因此,在展陈策划与受众观感之间如何建构新型的沟通方式,以便使博物馆充分利用展品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内容上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把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博物馆的展示陈列范围内,这是当前博物馆展陈策划的主要目标和发展的方向。
博物馆展示策划与受众观感之间的关系从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
1、紧紧抓住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找准博物馆的专业精准定位。博物馆对展品的信息组织及对观众参观注意力的引导是博物馆通过展览向观众有效的传播展品的信息,因此既要考虑展品组织信息的内容,又要考虑信息的传播形式。“总体研究设计主要解决陈列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内容研究设计的任务主要是逻辑思维:艺术形式研究设计的任务是形象思维,而总体研究设计的主要任务则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和统一。”①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以一种清晰、鲜明的形式,从众多同时可能的逻辑或形象思维中选择其中一项。使得心理意识的聚集、集中与贯通是它的本质,注意意味着(心理意识)从某些其他事物上的转移以有效的应对所注意的对象。在当代博物馆发展中,总体研究设计的形式与内容有着几乎同等的重要性,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形式比内容更加重要。因为形式是吸引观众的手段,即所谓的:“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其作用最强,持续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整体印象产生的作用更突出,在观众心理上起着明显的作用。”②如果展览的形式无法达到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再好的内容也可能变的毫无价值。因此,首先我们应该发掘展览内容与观众的联系,合理安排参观路线。博物馆的陈列策划,往往有很强的专业性,而展品又有很深的内涵。鉴于观众的年龄、职业、阅历、知识水平的不同,因此在接受能力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要使观众通过参观有所收获,就要有很好的“情节”线索。据国外相关研究机构通过调查研究之后认为:“博物馆的兴衰、意义、价值与公众的心理是息息相关的。”博物馆与其他娱乐观光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博物馆的科研和宣教功能,博物馆不是一件美丽的花瓶,观众看到后只是欣赏它的美丽就可以了。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人们期待它对社会回馈正能量,作为对社会提供支持的一种回馈。因此,博物馆展陈策划的定位起着如音乐家“指挥棒”的作用。因此,策划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传播什么样的信息,以及如何传播这些有用的信息。要做到展示策划的有效实现,就应该“根据陈列内容的需要,因时制宜……每个陈列的情况和需要不同,进行陈列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不可能也不需要强求划一。”③ 毋庸讳言,展示陈列形式的单调和陈列环境的压抑感会使观众心理产生疲劳,面对刻板枯燥的知识图解,加之缺乏具有审美功能的环境,内容又少有趣味性,无形中增加了观众身体和心理上的排斥情绪。为了改变这种被动接受的局面,在具体操作上,我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将观众分为专业知识型、学习型和普通观众。专业知识型观众,由于经过专业训练素养,形成了“后注意意识”思维,其关注的重点不在内容的趣味性上,而在于内容和展陈的准确性和深度。学习型观众,是带着一定的目的而来,博物馆只要做好指示性标志,让其能够容易找到感兴趣的内容,并配上适当的说明信息即可;而占绝大多数的普通观众,参观博物馆是为了满足好奇、社交或者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需要。所有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观众心理对陈列设计上的真实反应,由此可见,博物馆必须做好显著性标识,让参观的受众能够容易的找到感兴趣的内容,以满足不同参观者不同的需求,博物馆要想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就必须在策划设计上下工夫,要对永久性策划内容和临时布展进行有区别的试展,收集整理观众对试展期间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不同观众意见和建议进行展前的调研和评估,并结合他们的需求和期盼,决定呈现的内容以及要凸显的重点。
2.利用展陈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受众注意力
观众在博物馆的陈列空间里,往往存在对于方位的探索心理,如果博物馆的陈列,能够为观众提供起引导作用的设问形式,可能就很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以前展陈策划的前言、段落、单元说明、分组说明、柜内展板和说明牌依次排列的灌输式说明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观众多层次的知识需求,如何改变这样的被动局面,使观众在走进展厅的时候能够驻足观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减少因展板陈列形式陈旧和灌输式说明带来的心里不安和疲劳,这是当代博物馆人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现当代的博物馆受众群体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鉴赏能力上都有了质的提高,“社会和社会发展的趋向总是从社会公众的愿望中反映出来,而社会公众的要求也总是代表着社会和社会发展的趋向。”④博物馆在如何应对受众群体的新变化上应该做到与时俱进。诚然,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展览或者展项,是否需要用到设问、如何设问、如何用词以及用词的斟酌、多寡等,还需要通过观众访谈和调查来检验,这样可以将一些“想当然”的错误消除在展览设计的初始阶段。
3.从策划的三维视角增加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我们通过观察和调研,发现引起观众疲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策划的内容与观众已有的“认知结构”缺乏有效的对接,(社会学上称之为“参照系”,心理学家称为“认知结构”)因此,充分利用图解文字中所携带的“稳恒功能”把视觉图像中夹带的多义性通过洗练的文字清晰的提炼出来,“鉴于所有图像都是多义的,在图像的能指后面,隐含着一条所指‘浮动链’,读者可以从中选择某些所指而忽略其他。图像的多义性使人对意义产生了某种质疑,但这种质疑总是以某种机能(理解)障碍的方式出现,因此,在所有社会中发展出不同的技术手段,旨在将所有浮动链加以固定,以对抗符号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恐慌”,⑤这样对受众观感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照心理学受众导引原理,我们每个人都对周围客观世界形成了自己的概念或者映像。这种映像指导我们队周围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感知。有些时候,人们形成的这种映像是完整的,但有时也可能是错误的,当观众从陈列中接收到新的信息时,都要将这些信息放置到他们已有的映像中做对比,如果它们同已有的认知结构具有相同的沟通,就比较容易被观众接收和吸收,参观的兴趣也就会感觉意犹未尽,还想继续探索未知的领域。但如果得不到沟通,就产生排斥、拒绝心理,从而表现的不耐烦,急于离开的情绪。所以博物馆就必须从面对这些不被接收的知识结构,围绕不同参观人群的不同的认知结构做文章。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博物馆现有的条件最大限度的发挥文字中携带的信息引导、吸引观众们相同的认知结构,让受众群体主动的寻找问题并带着问题去找寻答案。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三维思维模式,信息的传播已由“文字时代”转向重视视觉重构的“图像时代”。这就对目前博物馆展示策划设计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对“信息源(传播者)不是设法传递信息或信念,而是对传播效果不加理会,只想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它意味着,既没有意义的传递’,也没有意义的分享,更没有在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加深联系。受众消磨在媒介上的时间,是衡量注意力的主要标准。⑥要改变过去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字阅读量的展览模式,为什么要求观众去读一本钉在墙壁上的书?这种“阅读式展览”可以称之为“立体的书”。诚然视觉图像在表达的直白性方面有其优势,但至少在目前来看,视觉思维模式还不太可能完全替代文字表达的作用。所以,文字在博物馆的展览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被要求更加精炼了。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未来在博物馆展陈策划中不是简单的缩减文字的数量,而是应该在文字的运用和提炼上下功夫,洗练的文字介绍和醒目的展板提示可以最大限度的传达博物馆展陈设计意图及其宣教主旨。让广大的参观受众既能一目了然的明白展厅内文字语言中所携带的科普信息,又能引起观众在展陈设计中发现新的科普知识的兴趣。
总之,博物馆展陈策划应该与受众心理之间搭建起相互契合的交汇点,使之既能有效的向受众群体展现馆藏藏品的性质与特征,又能彰显受众对展陈策划的有效互动与反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做出新贡献。”的总体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博服务,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2011.1重印)。2011年,第257页。
[2]李念红.博物馆观众接待中的心理学知识[J].中国文物报,2007 年 11 月 2 日,第 6 版。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2011.1重印)。2011年,第259页。
[4]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2011.1重印)。2011年,第304页。
[5]{法}罗兰·巴尔特著、方尔平译、王东亮校:《图像修辞学》,《语言学研究》第六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61~272页。
[6][英]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等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5页。
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