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意象及翻译方法

期刊: 文学研究文摘 DOI: PDF下载

施乃莘

四川师范大学 610066

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以“意象”为美,以抽象的方式呈现人类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展现诗歌意象的深层含义,两者互相依存,用以增强诗歌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效果。本文以中国古典诗歌出现的意象为研究对象,阐释隐喻性和意象的关系,探讨翻译实践中的隐喻认知及翻译方法。


关键词

隐喻;意象;跨文化翻译;翻译方法

正文


一、意象与隐喻的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意象经常被用来表达情感和渲染情绪,意象的使用结合了事物表象特征和实质内涵,体现诗人对主客观世界的深刻看法。隐喻作为意象表达的修辞手法之一,在诗歌作品中的运用极为广泛。隐喻不仅是在语言层面的表征,更是人类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的反映。韦特利(Lakoff)与约翰逊(Johnson)在其经典作品中指出,隐喻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影响着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隐喻修辞的使用不仅涉及词汇和句法的转换,同时也体现了诗歌翻译中源语意象和目标语意象的共识与差异。

意象表示事物的表征,多种意象组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感知是通过人类而感知的语言生成的过程往往是先依靠感官获取感觉信息,进而依靠大脑的知觉功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概括,最后通过语言中枢赋予其(合适的)符号形式,如此方能实现目标语言的表达。因此,用五感体验世界,就是意象的具体呈现。隐喻涉及两个因素,并且需要进行二者转换,这种转换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对现实世界的具体;也可以是跨文化语境下一种视域的思维投射到另一种视域的观点。因此,从该角度出发,隐喻实际上也是一种感觉上的意象,也就是不具体的信息。但是无论如何,意象和隐喻的广泛使用都足以说明两者在诗歌文学上的地位和重要性,它们共同给予文字强烈感,以此加强读者的阅读感受。

二、 诗歌翻译的意象

意象理论在中国的起源要追溯到《易传》中的,自先秦两汉时期开始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意象概念的范畴扩大,从哲学扩展到审美;直至清代,意象理论已经成为中国古典文论中的重要理论。二十世纪,西方世界受到中国意象理论的启发,构建了以庞德、艾略特为代表的意象主义,意象派诗歌流派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力。基于此,中国诗界的传统意象理论获得了全新的探索视角和思考角度,中国意象也得以持续发展。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文体,涉及到的意象翻译是翻译过程中一个关键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象及其含义不同,而基于德国目的论Skopos theory)视角,这种语义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转换必须要考虑到目标读者,多重条件的限制下,诗歌翻译面临较大困难,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诗歌以其音形意为美,诗歌语言的意义传达和韵律和谐无法完全对应传达,总是要舍其一;其次,语言之间一定存在无法对应的文化表达,比如中国传统孝道,对应的英文翻译是:"devotion to family"Mulan)。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恪守的信条,是生命价值最重要的一部分,中西思维模式的不同造就了这种无法逾矩的文化鸿沟,也是不能避免和改变的。(2)情感:诗歌最重要的是情感宣泄,中国诗歌特征一向含蓄内敛,西方诗歌直抒胸臆,并且两者抒情所需的意象不尽相同,比如中国诗歌用表达乡愁,表达思念;西方擅用"moon"表达爱情;"rose"象征爱人......情感意象不同,需要调整目标语意象,是诗歌翻译中常出现的情况。因此,诗歌翻译对意象的处理,需要一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而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诗歌翻译中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隐喻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人类认知体系是一个隐喻性结构系统,因为人类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的文化知识会直接影响隐喻的译解,尤其是在面对文化差异时,翻译者的文化适应能力及其对隐喻的灵活处理成为保证翻译有效性的关键,笔者将选取具体的翻译文本进行阐释,以下文本出自《诗经·静女》及庞德译本: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Lady of azure thought, supple and tall, I wait by nook

by angle in the wall,

love and see naught; shift foot and scratch my poll.

Lady of silken word, in clarity gayest a reed whereon red flower flamed less than thy delightfulness.

In mead she plucked the molu grass,

fair as streamlet did she pass.

" Read, art to prize in thy beauty,

but more than frail, who gave thee me."

 

原诗整体画面是轻松活泼的,相恋的青年男女约定相聚,而俏皮的女子明明早就等候多时,却还是想着逗弄男孩,看他抓耳挠骚又脸红的模样;女孩赠与信物,男孩视若珍宝,因为比起物品更珍贵的是女孩的心意。通过意象捕捉,原诗里的彤管较为重要,彼时中国人以留信物作留念,而人赋予物意。《庄子》有言: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鸟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彤管是表象,情意是内涵,诗人以彤管为喻体,暗含女孩的情意,此为隐喻的手法体现。

而庞译文本中,重点意象为"angle""red flower""reed"''molu grass",意象出现较为紧密。庞德将彤管改为" red flowers", 在西方社会,红玫瑰通常代表浪漫与爱情,在表达上更为直白浓烈。值得一提的是,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彤管和荑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若按照此意解释,“彤管”便与下文的同类。庞德译本中对应为“molu grass”,这与该释义并不一致,这可能是对原诗歌理解产生了偏差,因此没有完全向读者传达出这一份女孩的情意,因此,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往往成为成功翻译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翻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能力,更应对隐喻的文化背景及其对应的语境有深刻的理解与敏感性。

隐喻意象的翻译方法

认知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并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认知过程中对意义的理解和再现。隐喻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可以帮助翻译者在跨文化传播中有效地处理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复杂联系。笔者将从文化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种翻译策略:

(一)喻体再现/不需要喻体:尽管文化不同,但是人类的生理性构造以及对所处客观世界的体验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不同民族语言中必然会出现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此时便可以直接译出该喻体。或者在共同认知的基础上,省略喻体,直接体现喻义。比如在中国蜜蜂(bee)都是勤劳的,同样西方也有一样的经验认知。

(二)转换喻体:汉英隐喻翻译中存在比较语义特征,这是隐喻关系成立的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十分了解源语和译语国家的文化意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才能从语料库中迅速提取进行喻体转换。

(三)解释性翻译--隐喻解释,对意象本体不做过多阐释或者不阐释,只表达意象的深层含义。这里笔者将结合具体诗歌文本加以阐释。

 

原文一: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唐·李煜)

译文:So has the paradise of yesterday.(许渊冲译)

落花流水作为一个意象,是唐后主李煜国破家亡之际发出的感慨,暗含春去人逝,故国难在返的悲痛。译者在翻译时,并未将本体译出,而是直接翻译其内在含义,一句“paradise of yesterday”让读者理解透彻,感受到词人的悲痛和哀婉,以及对极乐世界的向往。需要强调的是,在西方文化系统中,paradise源于拉丁语paradisus,伊甸园,天堂之意,是没有死亡和痛苦的极乐世界,也是人人向往的至高境界,因此在选词上,译者结合当时背景,选择了更符合情感表达的词汇。

 

原文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李白)

译文:

My old friend says farewell;

In the mist and flowers of spring.

He goes down to Yangzhou;(张炳星译)

原文黄鹤楼也许并不被译语读者所熟知,或者说译者以为地点名词并非作者着重强调的内容,因此省略了此翻译,将重心转移到故友离去;其次省略三月,但是用''flowers of spring''加以解释,三月正是春天开花的季节,让读者一样能领会到故人离去的时节。

   因此,以上三种翻译方法能较好的帮助译者在进行认知处理时,不仅要关注词汇层面的转换,更要考虑隐喻在特定文化和语境中的适用性。通过识别和分析隐喻的语境,翻译者能够做出更为精准的翻译选择,以适应目标受众的理解习惯和文化背景。中西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弭或融合,这正是不同国度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要在充分了解各种差异的基础上,对其发自内心地尊重并认可,以开放的、明朗的跨文化交流意愿处理差异问题。

 

 

 

总结

文化差异在诗歌翻译过程中为译者带来了诸多挑战,尤其是在隐喻意象的理解与再现方面。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艺术表现,更是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念的体现。不同文化体系中的隐喻常常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本中的隐喻意象及其文化背景,从而在目标语中找到合适的等效表达。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的表层结构上,更深刻地影响着思维模式与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 黄玮诗."从认知语言学及符号学的视角探寻诗歌意象的情感传递功能——以《诗经》《古诗十九首》中的意象为例."名家名作 .28(2024):73-75.

[2] 朱晓敏,and 曾国秀."现代汉语政治文本的隐喻模式及其翻译策略——一项基于汉英政治文本平行语料库的研究."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36.05(2013):82-86+128.

[3] 吴志刚."英语文学翻译视角下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 国际公关 .16(2024):101-103. 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24.16.002.

[4]熊娟. "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分析." 汉字文化 . 18 (2023): 158-160. 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3.18.0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