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衣的发展与消失综述——由东汉陈王刘崇墓发掘引发的思考

期刊: 文学研究文摘 DOI: PDF下载

齐中华

周口市博物馆 466000

摘要

中国古代对玉的敬重与崇拜进一步发展为玉能防腐,于是玉殓葬盛行,汉代达到顶峰。两汉时期,玉衣成了皇帝及高级贵族的特殊丧葬敛服,以达到人们所希望的死后尸体不朽、灵魂水存的目的。本文结合玉衣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通过玉衣的发展演变过程、演变轨迹和产生原因、等级制度等内容,探讨玉衣背后所反映的两汉的政治经济及先民的丧葬观念习俗,以更好地了解汉代文化。


关键词

汉代 玉衣 物质文化 使用制度

正文



东汉陈王刘崇墓位于淮阳县城北关环城路南侧。1988711月由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淮阳县博物馆联合发掘。为一座带回廊的多室汉代砖石墓,有斜坡墓道,墓向东西向,东西长28.8,南北宽18.2米。仅墓室占地面积就达525.8平方米。共有前室、后室、主室、左右耳室,左、右室等9个墓室,四周带回廊,墓室之间有回廊相连,墓室内壁有数种花纹砖堆砌,整个墓室犹如一座“地下迷宫”,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东汉砖石墓之一。

墓门和主室用青石堆砌,墓门线刻卷草纹,其它墓室及回廊是由特制的16种不同形状、不同花纹的砖砌成。有两个墓室为穹隆顶,结构非常考究,专家们称这种建筑方式在古墓中是罕见的。在灯光照耀下,可见回廊的不少壁砖上戳印有“安君寿壁”字样。从墓葬型制看,墓主属汉代诸侯王一级。据史料记载:东汉明帝遗诏封其子刘羡为陈王,永宁元年(120年),封安寿亭侯刘崇为陈王,是为顷王。立5年卒,于二十五年,葬于此地。《资治通鉴》云:“安帝永元年,诏封陈敬王子崇为陈王。”现从砖铭“安君寿壁”四字推测,墓主是陈顷王刘崇无疑。

从发掘情况看,这座汉墓自宋代以来曾3次被盗,但仍存有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近千片银缕玉衣片、长袖细腰玉舞人、龙形玉佩、玉猪、石辟邪座、石扶几、石仓楼、陶罐、陶瓮以及五铢钱、画像石刻等。根据《后汉书•丧俗话志》中“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长公主薨,赠印玺玉柙银缕”的记载,该墓主的级别已确定无疑。

这座汉墓的发现又一次证明淮阳是“圣贤发祥之域,衣冠文物之邦”。此处出土有大量的银镂玉衣片,显示当时刘崇下葬时穿着有银镂玉衣,只不过后来该墓被盗,以至于仅剩一些玉衣片了,现有部分玉衣片在周口市博物馆展出玉衣是汉代皇帝及高级贵族死后特殊的殓葬用玉亦是汉代特有的丧葬用玉。刘崇死后用华丽的银镂玉衣作殓服,足见汉代贵族对玉的重视和对玉衣的推崇。作为葬服,玉衣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本文试作论述,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玉衣的起源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对“玉”有这样的定义:“玉,石之美者。”玉以其独特的材质、色泽成为“石之美者”,加上玉材加工难度非常高,故玉器在被视为珍宝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含义,如玉的“温润而泽”象征着“仁”“缜密似粟”象征着“智”等。佩玉为饰在商代已成为一种时尚,到了周代,人们更赋予玉器种种神秘的道德色彩,把玉与礼联系起来,认为君子的德行就应该像玉一样高洁,所以才有“君子必佩玉”的说法那时君子在划分的时候,人的德行并不是主要标准,只有地位才是真正的标准,所以只有地位高的贵族才能佩玉。对玉的敬重与崇拜进一步发展为玉能防腐,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不朽”,故玉除了日常生活中可以佩戴外,还可以殓尸、辟邪。

自古以来就有用玉陪葬的风俗,其中最隆重的就算玉衣了。考古资料证明,我国最早的玉器出现在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并且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墓葬中的葬玉传统,著名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遗址中都曾出土过丧葬玉。

关于玉衣的起源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夏鼐先生认为,“可以溯源于东周时代的'缀玉面幕’和缀玉片的衣服”;史为先生推测“玉衣”可能在战国末期已有雏形,1959年洛阳中州路西段战国末期的墓葬中发现有些死者脸上覆以缀玉的面幕,身上穿有缀玉的衣服,这可能是汉代“玉衣”的前身,也可能是《吕氏春秋》中的“鳞施”;卢兆荫先生认为汉代的玉衣可能由战国时期的“缀玉衣服”发展而来,即《吕氏春秋》中的“鳞施”;郑绍宗先生认为“玉衣的形制是由鳞施发展、模拟甲胄形成”,袁胜文先生通过分析考古出土的玉覆面,认为玉覆面即西汉玉衣的原始形式

综上可知,无论是“玉覆面”还是“鳞施”都是玉衣的起源与萌芽阶段,早在西周晚期毓国墓出土的缀玉丧服,由前胸的一套玉佩和缀于衣服各部位的玉器组成周时期就有在死者脸覆以玉面幕,身上敛以级诸侯王等高级贵族死后使用的葬服。由此可以推断:玉衣起源于两周时期

二、玉衣的发展阶段

三代至汉是中国古代用玉制度产生、发展并达到高峰的一个阶段,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重太转折,传统玉器中的礼玉制度逐步走向衰落,以玉衣为主体的葬玉制度则逐渐发展成熟并达到高潮。那么,为什么在汉代会出现用玉衣作为敛服的高潮呢?

首先是西汉的经济社会状况为玉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汉初休养生息后,景帝、武帝时期西汉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愈发强盛为玉衣的使用提供了经济基础不过,从汉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考察,“玉衣”的出现不大可能在西汉初年。史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这时,统治阶级为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休养生息”政策,提倡生前节俭,死后也不能实行厚葬。如汉文帝曾下遗诏要求薄葬,所以这时玉衣并没有盛行。武帝初年,汉王朝通过 70 年左右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财富激增,“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统治阶级的生活日益淫奢腐化,以至于“土木衣绣,狗马被绩”,“兴造甲乙之帐,落以随珠和璧。”生前穷奢极欲死后则实行厚葬。玉衣的使用数量开始逐渐增多,使用的地域也开始扩大。

二是汉代尊崇儒术儒家思想的盛行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统治者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极力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地位,大力提倡以孝治天下,社会上一些人标榜“孝道”,往往对死去的人实行厚葬,甚至出现“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的现象。加上统治者为了炫耀自己的生活,他们的服饰不是表示统治阶级的威严就是表现他们的奢侈享乐生活,不是宣扬忠孝节义等就是祈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玉衣成了汉代王公贵族特有的葬具,他们希望死后能不腐烂,并永远享受其荣华富贵。

汉继楚续,楚国地处偏远的西南地带,自古就信仰鬼神,认为人死后还能再生,或者说人死后还要在阴间过着正常的生活。汉代统治者希望死后能够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及其大臣大多出身于楚地,他们深受楚国文化的影响,加上当年张楚政权在灭秦过程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促使了汉初统治者对张楚政权的十分重视。所以,玉衣最先在楚地使用并获得发展,其它地区受楚地的影响也开始使用玉衣殓葬。

卢兆荫认为,玉衣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石荣传根据这一时期徐州九里山汉墓中出土的银缕玉衣已呈现出一种较完整的形态,认为“至少在西汉文景时期,玉衣已发展成熟”。由已发表的考古资料来看,这一时期已出现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丝缕玉衣等形式且分布范围扩大,在多个诸侯王国有所发现如梁国越国等。  

、玉衣的衰落

首先是汉代社会厚葬之风盛行,用玉衣殓尸,耗资惊人。它的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根据推算,当时一名玉工制作一件玉衣至少要花费十年的时间,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要的费用几乎相当于 100 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另外,对玉器、金属加工等手工业技术要求甚高,发达的经济和充足的社会财富是其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到了汉代冶铁技术逐渐发达,铁工具开始普遍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变得更加富庶繁荣,农业经济和手工业发达也更加发达,这些都为玉衣的制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二是东汉末年,水旱虫灾频繁发生,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军阀连年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已濒临崩溃。这个时期从朝廷诸侯王国对制作玉衣力不从心,这时的玉衣制度再一次遭到破坏,玉衣的使用又出现了越现象。

三是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现实生活的残酷使得人们急于寻求精神的寄托,这时佛教传人中国,道教产生,人们开始从神的微笑中寻找慰藉这对玉衣的使用起到了抑制作用。佛教认为死即是生,它注重的灵魂的超度而非对肉体的保存。同时佛教提倡火葬,厚葬之风因此得到抑制。道教主张以炼制丹药和服食丹药而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玉器是其服食的对象,而不是用以保存尸体。

东汉末年的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已限制了玉衣的使用。到三国曹魏时,文帝曹丕遵循曹操的《遗令》于公元222 年作终制,规定禁止使用“玉匣”,理由是“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之刑”。(参见《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至今,考古发掘中也未见从魏晋以后的墓葬中发现的玉衣,可见“玉衣”敛尸只延续到东汉末年。

四、玉衣的使用制度

史料证明,西汉时期玉衣使用的礼制并没有出现严格规定。如刘胜夫妇作为诸侯后却使用了天子才能使用的金缕玉衣。东汉时,玉衣使用制度严格化,诸侯使用金缕玉衣的现象没有再出现过。这主要是社会政治力量的对比决定的。

西汉初年,刘邦吸取秦亡的教训,安抚名臣大将,给他们分封土地。受封的有“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而功者百余人”。诸侯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懵越天子”。这些诸侯国还掌握着军队和地方财政大权,形成了与天子“共天下”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西汉朝廷政权实力相对要弱,而诸侯国王使用与天子相同的金缕玉衣作为葬服并不算越。所以这时并不能建立起严格的玉衣制度。

西汉中期中央集权制得到加强,特别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诸侯国“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加之“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监”,各诸侯王也不再参与政事。从此诸侯王再也无法与中央的实力相抗衡,与天子“共天下”的情况也消失了。这一时期各诸侯国出土的玉衣无论是玉材质量还是整体的制作工艺都赶不上前期了。西汉后期,随着玉衣使用逐渐增多,玉衣使用的等级制度进一步完善[16](51-58)。从这一时期的考古资料来看,出土金缕玉衣的墓葬如河南永城窑山3号汉墓、高邮神居山汉墓等墓主都是当时势力较大的诸侯国国王;使用银缕和铜缕玉衣的墓主大都是实力较小的诸侯国王或其家族成员。等级制度的完善不仅体现在编缀玉衣所用丝线的材质上,还体现在玉衣片的材质上。例如,邗江杨寿乡宝女墩新莽墓M104为西汉广陵国王室成员墓,出土玉衣主要由约19枚玻璃衣片构成[24]39-61);扬州“妾莫书”木椁墓为某代广陵王妾墓,其出土玉衣主要由铜缕琉璃片构成[25](1-6)。由此可见,西汉晚期玉衣等级的差异亦体现在玉衣片的材质上。

东汉建立后玉衣制度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玉衣等级制度的日益完备。随着玉衣使用的扩大化玉衣的等级制度愈来愈严格,开始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礼制的完备,《后汉书·礼仪志下》指出:皇帝衣金缕,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在玉衣制度已经明确的东汉时代,除皇帝外,任何人使用金缕玉衣都是越制的。至于“郡县豪家”违法使用玉衣,则属(朝廷赐的除外)。桓帝时,翼州宦者赵忠,其父死后归葬安平,私自使用“玉匣”入葬,被发觉后,以其越,“发墓剖棺,陈尸出之,而收其家属”。此外,东汉朝廷还将玉衣赐给一些少数民族的君主。根据考古出土玉衣的情况来看除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及其王后使用鎏金铜缕玉衣2套外:[26]027-155),其余诸侯王多用银缕玉衣或铜缕玉衣。淮阳陈王刘崇墓出土的银缕玉衣残片,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相一致。

两汉玉衣使用等级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西汉前期不完备的等级制度,到中后期逐渐明晰的等级划分,再到东汉严格的等级界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东汉玉衣制度的等级化伴随着玉衣材质的一定下以后期玉衣的衰落趋热不过从东汉出土的玉衣看,玉衣制度得到了较好的执行。玉衣的使用发展于汉代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它的兴起、发展与顶峰与汉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思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贯穿整个汉代的历史。

综上所述,玉衣萌芽于新石器时代,起源于两周时期西汉时期开始出现和发展,东汉时期发展到高潮阶段,魏晋走向衰落,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玉衣的研究价值对中国玉器发展史及两汉社会情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古代玉器和两汉政治经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书目:

王静 《汉代玉衣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

高倩《汉代玉衣研究综述》  文史纵横

孔书馨 《两汉玉衣研究综述》  文教资料

夏鼐《汉代的玉器--汉代玉器中传统的延续和变化》考古学报,1983(2).

史为《关于“金缕玉衣”的资料简介》[J].考古,1972(2)

卢兆荫《论玉文化在汉代的延续和发展》[J].中国历史文物,2004(3).

郑绍宗《汉代玉匣葬服的使用及其演变》[J].河北学刊,1985(6).

袁胜文、石文嘉《玉石覆面研究》[J].中原文物,2009(3).

卢兆荫《试论两汉的玉衣》[J].考古,1981(1).

石荣传《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J中原文物,200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