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迦格言》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期刊: 文学研究文摘 DOI: PDF下载

桑丁求占

青海民族大学

摘要

《萨迦格言》虽然已有许多研究成果,但由于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时代变迁等因素,这些研究有时会导致对《萨迦格言》的误解。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和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学者们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并期望未来能够探索出新的研究途径,以便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萨迦格言》的主旨思想及其它关键内容。


关键词

《萨迦格言》;研究现状;意义

正文

《萨迦格言》是一部由藏族著名学者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年)撰写,被认为是藏族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格言诗集。这部作品不仅在藏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藏族文化、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作品持尽人事而合乎佛道的观点,这也是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在国际上,《萨迦格言》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蒙古、汉、英、法、德、俄、匈牙利、墨西哥、日文等,对藏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现状评述

自《萨迦格言》问世以来,其深厚内涵与智慧吸引了无数众生,为社会各个层面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其广泛的影响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在研究《萨迦格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研究现状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格言集的初步解读与理解;接着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下,这一时期的研究逐渐深入,开始对格言集的内涵与智慧进行更为细致的探讨;最后是90年代至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萨迦格言》的理解与诠释也日臻完善,但其中尚存在一些误解与不足之处。

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

20世纪70年代之前,萨迦格言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创作溯源、影响以及教派源流史三个方面展开。关于创作溯源部分,公元8至9世纪期间,多部重要著作如《百智论》、《智能树》、《益世格言》以及《偈颂藏》被译成藏文。其中,《百智论》、《智能树》和《益世格言》系龙树大师所著,而《百智论》是由印度的萨瓦匝德瓦和大译师噶瓦巴则共同完成藏文翻译,共计九十八偈。同样地,《智能树》和《益世格言》也分别由印度学者西邻札布德和大译师益西德译成藏文,分别包含二百六十一偈和八十六偈。此外,《百句颂》一书由尼玛贝巴所著,经印度的迦那欣德和译师巴吉隆布德之手译成藏文,全书共一百四十一偈。进入10世纪至11世纪,遮那迦的作品如《国王修身论》、《修身论》和《百句颂》等也相继被译成藏文。其中,《国王修身论》是由印度学者扎拔噶惹夏热么札和译师仁钦桑布共同完成的藏文翻译,全书共二百五十四偈。而《修身论》则出自玛斯曲之手,由印度学者阿扎雅达玛西热拔札和译师释迦罗珠译成藏文,共计一百三十一偈。至于《百句颂》,则为却色所著,由印度学者布纳亚匝扎和译师却吉西绕译成藏文,全书共一百六十六偈。至于《玛尼宝训》,这是一份由法王松赞干布所言的记录,最终由成就者俄周和释迦桑布发现的伏藏。而《柱间史》同样源于法王松赞干布的话语,由阿地峡大师发现的伏藏。这些经典著作的译介与传播,对萨迦格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萨迦班钦在创作《萨迦格言》时,汲取了众多珍贵资料,这些资料为该书提供了坚实的参考基础。《萨迦格言》不仅影响深远,更成为后来格言典籍的典范,众多格言诗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班钦索南扎巴大师的《格丹格言》、贡塘旦贝忠美的《水木格言》、居弥旁·嘉央南杰嘉措的《劝谏篇》等,均为藏族格言诗的杰出代表。此外,更有学者致力于对《萨迦格言》进行详尽的诠释,诞生了如宗巴仁青贝与索南坚赞、索南珠、公确坚参等人的《萨迦格言》释文,这些作品对藏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

20世纪70年代起,学术界涌现出若干带有研究性质的著作。然而,受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学术环境,这些研究在学术理念和评判标准方面显得较为单一和肤浅。例如,王尧先生将萨班描绘成农奴主的“代言人”,并仅从三个方面强调知识与智慧、倡导“仁慈”与“爱民”以及传播佛教教义,来总结其特点。这反映出王尧先生对萨班学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并未进行全面而精确的掌握,缺乏对其整体框架的深入理解。这样的概述可能限制了我们对萨班思想及《萨迦格言》全面认识,未能充分展现其丰富内涵和多元维度。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萨班的学术思想,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相关论文著述包括耿予芳的《萨迦格言》简析、佟锦华的《萨迦格言》评介、克珠群佩的《萨迦格言》辩证法思想初探、宁世群的《萨迦格言》比喻研究——智慧之花与闪光之珠、泽旺的《萨迦格言》辩证思想研究、王康的《萨迦格言》与萨班·贡嘎坚参美学思想探究、邓晓琳的《萨迦格言》伦理思想浅析等。这些著作不仅回溯历史,解释过往,更从多个角度对《萨迦格言》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王森的《藏族佛教发展简史》也颇具影响力,该书概述了萨迦世系、当时社会状况以及萨迦班的生平与著作。书中将《萨迦格言》视为基于封建社会伦理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典籍总集。尽管这些早期著作开启了《萨迦格言》研究的先河,对传播该典籍或有一定助益,但受时代所限,它们并未遵循现代学术研究的规范。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受到各种时代因素的影响。

3.从九十年代到现在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学术界对藏族文化的探索不断深入和广泛,对《萨迦格言》的学术研究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对《萨迦格言》的渊源流变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主题思想内涵,以及探讨其翻译特色等方面。

其中源流方面有,谢后芳的《萨迦格言》和《丹珠尔》中格言诗的关系(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万么项杰论《五卷书》与《萨迦格言》的关系西藏研究,2012年第4期)、李正栓与李霄宇的藏族《萨迦格言》与印度龙树格言诗关系研究、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克斗格绒《丹珠尔》中的七部格言对《萨迦格言》的影响。其中较早的是谢芳的《萨迦格言》和《丹珠尔》中格言诗的关系。中主要探讨了《丹珠尔》中的七部格言诗对萨班格言的影响具体有《智能树》与《益世格言》万么项杰论《五卷书》与《萨迦格言》的关系认为《萨迦格言》中有15个故事都是从五卷书中取材而来然而,笔者认为《萨迦格言》的创作基础不仅来源于《丹珠儿》中的七部格言诗及《五卷书》,同时亦深受佛陀的教典、菩萨的藏经以及法王松赞干布的教经等经典著作的启迪与影响。这些经典为《萨迦格言》的成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与文化底蕴。

《萨迦格言》的主题思想考论和《萨迦格言》与其他典籍的思想比较考论方面有,吴春香《萨迦格言》与藏族伦理文化的生成特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顺真的《萨迦格言》与佛教因明西藏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仁青多教授的萨迦班智达人文思想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与方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李加东智的《萨迦格言》伦理思想研究斗合拉加论萨迦班智达教育思想加华加论萨迦班智达的诗学观扎西卓玛《萨迦格言》在藏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探析李钟霖《论语》和《萨迦格言》西藏研究,1994年第2期,周莹《萨迦格言》与《沉思录》中的道德伦理思想比较西藏研究,2009年第4期)、华珍《论语》与《萨迦格言》教育思想之比较、则比达浅析《萨迦格言》和《论语》所阐述的思想内容、郑玄芳浅谈《萨迦格言》与《论语》的思想共性,此外,余仕麟《萨迦格言》与儒家伦理思想(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科版),2008年)中认为《萨迦格言》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刻影响,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存在偏差,显然,作者对于藏族文化及其历史方面的认知尚显不足。

如上所述,《萨迦格言》一书的研究成果虽然丰硕,但当前的研究环境仍有待完善。特别是在深入挖掘其内在深层含义及主题方面,以及探究作者本意的层面,目前尚显薄弱,缺乏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成果。由于受限的语言障碍,很多研究者们无法直接接触原文及其他珍贵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其内容的误解。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呈现作者的创作缘由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后期,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萨迦格言》奴隶制时期统治阶级的产物,认为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创作。这些观点对后来的研究者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在王尧所翻译的《萨迦格言》译者前言中说:“《格言》中十分强调知识、智慧的作用,把学者的地位提到与国君等同的高度。这一点与奴隶主们不同,奴隶主们强调门阀、世袭、血统。可见,萨班·贡嘎坚赞是代表新起的农奴主阶级统治的。因为他们并没有高贵的门阀、出身可以炫耀,要想为自己已经取得的实际地位辩护,也只有肯定知识和智慧的力量。”“萨迦班智达作为农奴主的代言人”等认为强调知识和智慧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在次旦多吉等翻译的《萨迦格言》的编者前言中所写:作者毕竟是宗教首领,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和宗教的利益,他在格言诗中掺杂着大量的封建迷信思想和统治阶级的道德伦理观念。对于‘智者’与‘愚者’的划分,完全抹杀了阶级本质。凡是跟佛教有关的,统统都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这种做法往往是基于对宗教和传统文化的误解。笔者认为应通过作者的闻法经历、生平造诣、对蒙藏形势及未来社会趋势的洞察来分析其创作的目的,而非简单的一概而论。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超越表面的解读,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从而对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有更深刻的认识。

2.填补研究空白

《萨迦格言》创作背景是多方面的。之前的学术研究过于集中在《丹珠尔》、《五卷书》、《论语文献对《萨迦格言》的影响上,而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因素。笔者认为,佛陀教义、印度学者和菩萨的教义、藏王松赞干布的著作,以及当时和未来受众的基本情况也是其创作背景的原因,包括他们的知识水平、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也会影响作品的风格和内容。通过这种综合分析的方法,更深入地解《萨迦格言》的创作背景,从而对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产生更全面的认识。不仅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也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

3.探析作者本意

《萨迦格言》作为藏族文化的瑰宝,长久以来被学界视为一部讲述人间伦理的作品。笔者认为,《萨迦格言》并非仅停留在伦理道德的层面,而是通过伦理道德的形式,探讨更深层的佛法修行之道。例如,文中的“随世之道,我开此正法”和“遍学一切知识,以得一切知识,故我此经,以得圆满佛”等教诲,既是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是对佛法修行理念的深刻体现。这些教诲旨在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通过学习和修行,实现真正的幸福。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在于揭示《萨迦格言》中伦理道德与佛法理念的内在联系,探讨作者如何借助伦理道德的形式,传达其对佛法修行之道的独到见解。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友爱以及和谐共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萨迦班钦不仅代表了当时蒙藏民族关系的友好象征,更成为了各民族交往与共存的典范。深入研究和理解萨迦班崇高理念成就,对于指导现代社会中的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萨班贡嘎坚赞全集(1-3册).萨班著.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M].2010年.

[2] 萨迦班智达人文思想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与方向[J].仁青多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

[3] 迦班智达著,王尧.萨迦格言(汉藏对照)[M].青海民族出版社.1981年.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