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灵性·哲性:从柏拉图的 《理想国》看文学之价值

期刊: 文学研究文摘 DOI: PDF下载

邢博

中国人民大学 100872

摘要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一部哲学对话体著作,思想博大精深, 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一直以来都在文学领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在书中,柏拉图就文学的创作、文学的作用和文学的本质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引发了后 世对于文学内涵和外延的思考。因此,本文选取了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为分析对 象,重点围绕“文学的价值 ”这一命题展开论述。文章将深刻剖析书中展现出的文学美 学价值和文学实用价值,进而从东西、古今、中外观照《理想国》对后世和当代的启迪,从而进一步揭示出文学的诗性、灵性和哲性特质。


关键词

正文


引言

柏拉图是西方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之一,他开创了唯心主义文学思想的 河,与其老师苏格拉底和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在《理想国》中,柏拉 图构建了心中的理想城邦,并就 国家正义 ”和如何治“理想国 ”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理想国》一共包含十卷,内容广博,内涵深邃,一直以来受到政治学、教育学、伦理 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英国哲学家怀海德曾说,“欧洲哲学传统最稳定 的一般特征,只不过是对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注脚。”[1]  不仅如此,柏拉图在书中还 刻探讨了一系列关于文学的问题,例如:关于文学的创作,他提出了“灵感说 ”,认为 文学创作是在灵感和神力的支配下完成的,诗人只有进入一种迷狂状态才能创造出伟大 的艺术作品;关于文学的作用,柏拉图认为文学是有害的,会培养低劣的人性,在此基 础上,他提出了文学艺术的任务,即为政治服务,才能有益于社会;关于文学的本质, 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说 ”,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对理念的模仿, 文学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故而是不真实的。尽管柏 拉图的诸多观点在如今看来充满了主观性和绝对性,但他较早地聚焦于“文学 ”本身, 思考其创作来源和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为后世进一步拓宽文学的边界、扩充文学的

内涵奠定了基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人类从精神层面上认知自我的一次伟大尝试。

本文选取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在文学维度上的意义,重点揭 示这部巨作对于文学的“美 ”和美学的“用 ”的价值的展现,以及分析后世对于“价  ”的继承和反叛。文章将从三个部分具体展开,首先是从形式、内容和思想三个方面 论证《理想国》中诗性的语言之美;随后,文章会分别剖析《理想国》中蕴含的文学思 想给个人、社会和后代带来的灵感和启迪;最后,文章将聚焦于《理想国》一书引发的 古今、中外和东西方就文学的功利性和文学的唯物与唯心的思考和辩论,从侧面反映出

文学亘古不变的哲学意义。

一、文学之美—— “诗性之根 

柏拉图的美学理念从来不是单一层次的概念,基于对现实生活中美的探索,柏拉 构建起了一个具有相对成熟内容的审美阶梯[2],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独立的美学体 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外在美、内在美、风俗美、行为美、知识美以及美本身。 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聚焦《理想国》本身,暂不考虑其政治功能和说教意义,不难发现其 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就展现出了极高的美学价值,而这种“文学美 ”也构成了柏拉图庞杂

美学体系下的一个细小部分。关于文学,我们又可以将它的“美 ”细化为三种具体的表


现:形式、内容和思想,每一部分笔者都将选取《理想国》中的代表性段落详细展开论

述和分析。

1 、形式美

《理想国》十卷内容全部都是用对话体写成的,在文学体裁上“对话 ”属于柏拉图 所说的“直接叙述 ”一类,是希腊史诗和戏剧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柏拉图把它提出来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并且把它结合到所谓“苏格拉底式的辩证 [3] 309 ,为希腊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后世思想家相继模范的典范。

例如,在第二卷中,苏格拉底和格劳孔就城邦的创建人的所需之物和其工作职责所

展开的讨论:

苏:那就让我们从头设想,来建立一个城邦,看看一个城邦的创建人需要些什么。

阿:好的。

苏:首先,最重要的是粮食,有了它才能生存。

阿:毫无疑问。

苏:第二是住房,第三是衣服, 以及其他等等。

阿:理所当然。

苏:接着要问的是:我们的城邦怎么才能充分供应这些东西?那里要不要有一个农夫、一个

瓦匠、一个纺织工人?要不要再加一个鞋匠或者别的照料身体需要的人?

阿: 当然。

苏:那么最小的城邦起码要有四到五个人。

阿:显然是的。

苏:接下来怎么样呢?是不是每一个成员要把各自的工作贡献给公众——我的意思是说,农 夫要为四个人准备粮食,他要花四倍的时间和劳力准备粮食来跟其他的人共享呢?还是不管别人 只为他自己准备粮食——花四分之一的时间,生产自己的一份粮食,把其余四分之三的时间,一 份花在造房子上,一份花在做衣服上,一份花在做鞋子上,免得同人家交换,各自为我,只顾自

己的需要呢?

阿:恐怕第一种办法便当,苏格拉底。

苏:上天作证,这是一点儿也不奇怪的。你刚说这话,我就想到我们大家并不是生下来都一

样的。各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你说是不是?

阿:是的。[4]48

通过上述对话,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对话式的文学体裁便于揭露了讨论的矛盾焦点, 突出了问题的关键,利于读者快速了解到对话双方讨论的重点和各自的观点。同时,在 讨论的过程中,柏拉图从不“故弄玄虚 ”用大量抽象的概念,而是从“一个城邦创建人 需要的东西 ”这样具体的事例出发,推到“如何充分供应这些东西 ”再引申到“一个人 的时间和精力应该分配给一件事还是多件事 ”,进而得出“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 做适合自己的工作 ”的结论,生动鲜明,层层深入,使读者们不但看到了讨论的最后成 就或结论,而且看到了思想的辩证发展过程。这种兼具有辩论性质的讨论同时也使得各 方论点的纰漏和瑕疵像剥茧抽丝似的一点一点被揭露出来,把具有明显错误的见解和站 不住脚的观点逐层驳倒后,就可以从逻辑上非常顺承地推断出正确的结论。柏拉图灵活 地运用对话体,从形式上对文学进行了创新,打破了古希腊时期的文学主要以诗歌的形

式呈现的体裁定式,为文学增添了新的美学价值。

2 、内容美

柏拉图提出的两个重要观点,一为剖析文学本质是对“理式 ”世界的模仿的“模仿  ”,二是揭示诗人能够创作文学作品来自于“神授 ”的灵感的“灵感说 ”,而他提出

“理式 ”世界的概念和“灵感说 ”被公认为浪漫作家论的源头。[5]

“模仿论 ”的形成基于柏拉图的“理式论 ”。他把世界分为三种:理念世界、现实 世界和艺术世界。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本体,是唯一存在并且只能是由神创 造的;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是由一般工匠制造的;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 摹仿是由诗人和艺术家制造的。在《理想国》卷十里柏拉图举例说世界上有三种床,并

以三种分别由神、木匠和画家创造的“床 ”来暗指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


苏:那么下面我们设有三种床,一种是自然的床,我认为我们大概得说它是神造的。或者,

是什么别的造的吗?

格:我认为不是什么别的造的。

苏:其次一种是木匠造的床。

格:是的。

苏:再一种是画家画的床,是吗?

格:就算是吧。

苏: 因此,画家、造床匠、神,是这三者造这三种床。

格:是的,这三种人。

……

苏:那么我们把神叫做床之自然的创造者,可以吗?还是叫做什么别的好呢?

格:这个名称是肯定正确的,既然自然的床以及所有其他自然的东西都是神的创造。

苏:木匠怎么样?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床的制造者吗?

格:可以。

苏:我们也可以称画家为这类东西的创造者或制造者吗?

格:无论如何不行。

苏:那么你说他是床的什么呢?

格:我觉得,如果我们把画家叫做那两种人所造的东西的模仿者,应该是最合适的。

苏:很好。 因此,你把和自然隔着两层的作品的制作者称作模仿者?

格:正是。[4]254-255

柏拉图认为第一种床是现实中所有可见床的“理式 ”;其次是木匠按照床的理式所

制造出来的具象的床;第三种是画家模仿木匠制造出来的床而画出来的 ”,是第一


 

种理念的床来说是“模仿中的模仿 ”,因此同自然中本有的床“隔着三层 [3]71

在柏拉图看来,诗人就和画家一样,是在对现实事物进行模仿而不是对理念进行模   仿,所以创造出的东西不是真实的,诗歌也是“拙劣的模仿者的后代 ”。尽“模仿说 

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但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就探寻“理念 ”与“现实”的关系,

思考文学创作的本质,试图解释一切现实事物的根源和规律,揭示其真实性、永恒性和 普遍性,显然是具有巨大创新性和深刻意义的。柏拉图不是门外谈诗,而是想对艺术进 行改造[6] 。他对艺术创作某些理论问题进行关注和探讨,并将自己的观点用文字的形式 记录下来自供后世学习和研讨,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书写题材,冲击了古希腊文学以歌 功颂德的诗歌为主的创作模式,启迪了后世将文学理论作为文学的书写对象,彰显了文

学的独特美学价值。

3 、思想美

柏拉图的另一高明之处在于将自身的思想进行高度凝练并将其浓缩到了文字中,赋 予了文学作品一种带有哲学意义的“美 ”,尽管这种“思想的美 ”充满了矛盾性。柏拉 图诗学体系下众多矛盾的一个具体的表现是哲学与诗的冲突,核心在于人类追求现世功 用与其自然天性的冲突,体现为诗人身上是否分有神性与如何表现人性的矛盾[7] 。这里

我们要借用《伊安篇》中的选段和《理想国》进行比较:

苏:这缘故我懂得,伊安,让我来告诉你。你这副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而 是一种灵感,像我已经说过的。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像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就是一般人所 “赫剌克勒斯石 ”。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它们也像磁石 一样,能吸引其他铁环。有时你看到许多个铁环互相吸引着,挂成一条长锁链,这些全从一块磁 石得到悬在一起的力量。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递给 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

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

……

伊:对,苏格拉底,我觉得你对。你的话说服了我,我现在好像明白了大诗人们都是受到灵

感的神的代言人。

苏:而你们诵诗人又是诗人的代言人?

伊:这也不错。

苏:那么,你们是代言人的代言人?

伊:的确。[3]7-9



按照柏拉图的“磁石说 ”和“灵感说 ”,诗人从诗神那里直接获得力量,是离真理  最近的人,因而他们的作品——诗歌也应该是最能够表现本原世界的。然而在《理想国》 中,柏拉图又提出了“模仿说 ”,认为诗人是最不入流的“模仿模仿者的人 ”,诗歌是  拙劣艺术家的拙劣产物,是“影子的影子 ”,因此也应该是离真理最远的。柏拉图一方  面认为艺术无法后天习得,只能靠从神那里获得灵感,充满了唯心主义的色彩;另一方  面,他又认为艺术通过模仿客观世界而产生,好像是肯定了艺术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以及  艺术的形象性[3]316 。恰恰是这些具有明显冲突的矛盾观点凸显了柏拉图思想的伟大与深  刻,而文学作为其传播思想的载体也具有了独特的意义。所以说,《理想国》作为一部  非凡的经典文学作品,以其蕴含的鞭辟入里的思想启迪了后世的辩证思考,增添了文学

的美学价值。

二、文学之用——“灵性之源 

柏拉图在《大地庇阿斯篇》中对美给出了一个可能的定义:美就是有用的。[3]302   拉图认为,万事万物都会存在着某一形式与之对应,如果这个形式适合它的功用的话, 事物就显得美。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探究事物的美学价值,那么必然不能绕开它的作用, 也就是事物的“实用价值 ”。事实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围绕着事物的功用进行了 诸多讨论,特别是针对“文学的价值 ”形成了著名的“文学功用论 ”。文学究竟有何作 用?这一部分将具体讨论《理想国》所表现出的文学对于个人、社会和后代产生的影响,

论证文学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1 、对个人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在《抒情歌谣集》的序中写到:“诗是强烈情感的自 然流露 ”。这一观点恰到好处地点出了个人情感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即文学能够感召人 的灵魂、激发人的情感,而人的各种丰富情感的流露反过来也促成了不同主题的文学作 品的诞生。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也就诗歌对情感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形象的比

喻:

苏:爱情和愤怒, 以及心灵的其他各种欲望和苦乐——我们说它们是和我们的一切行动同 在的——诗歌在模仿这些情感时对我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在我们应当让这些情感干枯而死 时诗歌却给它们浇水施肥。在我们应当统治它们,以便我们可以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而不是更坏

更可悲时,诗歌却让它们确立起了对我们的统治。[4]263

柏拉图认为诗歌滋养了人的欲念,对于人的诸如喜怒哀乐的非理性情感起到了促进

作用。同时,他也证实了人在感性层面对于文学的需要,人能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精神


 

力量和情感慰藉;此外,他还点出了文学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即人 在追求幸福的生活中应该建立起对文学的统治,不应该任由感性肆意流露,应当由理性 来引导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不被文学“操纵 ”。尽管柏拉图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 思考人与文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剖析文学对于人的作用,充满了功利色彩,但他对于 人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辩证思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重要性上来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都是不可撼动的。

2 对社会

《理想国》是柏拉图治理国家的政治纲领,理想国是神创造的“理式 ”世界在地上 的表现。[8]  柏拉图以建立理想城邦为目标,这是他一切思想的出发点,也是他倡导的“文 学之用 ”的终极作用——为治理国家服务。柏拉图把治理国家的要义记录在《理想国》 中,他认为要建立这样的理想国应当以哲学为先,致力于培养忠诚勇敢的城邦保卫者,

文学艺术应当为实现终极目标而服务。

苏:到此,我们已经可以把诗人捉住,把他和画家放在并排了。这是很公正的。 因为像画 家一样,诗人的创作是真实性很低的;因为像画家一样,他的创作是和心灵的低贱部分打交道的。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拒绝让诗人进入治理良好的城邦。因为他的作用在于激励、培育和加强心灵 的低贱部分毁坏理性部分,就像在一个城邦里把政治权力交给坏人,让他们去危害好人一样。我 们同样要说,模仿的诗人还在每个人的心灵里建立起一个恶的政治制度,通过制造一个远离真实

的影像,通过讨好那个不能辨别大和小,把同一事物一会儿说大一会儿又说小的无理性部分[4]262

柏拉图为理想国的良好运转制定了准则与规范,他坚信诗歌是对“幻象”的模仿, 推崇诗人与诗歌就是在无形中培养人的心灵的低贱部分。一旦人的理性被破坏,掌权者 就会依照心中的“恶的政治制度 ”来治理国家,那么显而易见国家必然不能长久稳定地 存在。柏拉图从“文学 ”对于“人 ”的心灵的腐蚀出发,又将“人 ”作为“理想国 ”中 “一部分 ”,论证了文学对于国家治理的消极作用,得出了“应该拒绝诗歌进入城邦 并放逐诗人 ”的结论。柏拉图将三者进行了有机的统一,揭示了文学在多大程度上能够

影响社会运转,并反思了社会应当如何处理与文学的关系,赋予了文学新的价值和意义。


3 、对后代

除了对个人和社会的现世作用以外,柏拉图又在《理想国》中表明文学对后世同样 具有启发性的作用。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一方面提出听众们应该警惕诗歌对 于心灵的不良影响,并听从自己对于诗歌的看法;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如果诗的拥护者们 如果能够证实诗既具有陶冶情操的效果又有政治教化的功能的话,那么诗歌就可以回到

“理想国 ”中。

苏:那么, 当诗已经申辩了自己的理由,或用抒情诗格或用别的什么格律—— 它可以公正

地从流放中回来吗?

格: 当然可以。

苏:我们大概也要许可诗的拥护者——他们自己不是诗人只是诗的爱好者—— 用无韵的散 文申述理由,说明诗歌不仅是令人愉快的,而且是对有秩序的管理和人们的全部生活有益的。我 们也要善意地倾听他们的辩护,因为,如果他们能说明诗歌不仅能令人愉快而且也有益,我们就

可以清楚地知道诗于我们是有利的了。

……

苏:亲爱的格劳孔,这场斗争是重大的。其重要性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它是决定 一个人善恶的关键。因此,不能让荣誉、财富、权力,也不能让诗歌诱使我们漫不经心地对待正

义和一切美德。[4]264-265

《理想国》对于后世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它从本质上揭露了诗与诗人的一种关系, 即诗人作为诗歌的“辩护者 ”肩负着为诗歌进行正名的职责,由此引发我们重新思考文 学与世界、作家与时代的关系[9] 。事实上,在此后的两千年多里,文学家们不断地探讨

文学的本质与作用,并形成了一系列观点。例如,雪莱在《诗辩》中就认为诗歌为人们


 


带来了社会的秩序,反映了人们道德的状况;同时作为哺育了人类的文明的产物,诗歌

在科学主义时代依然能够引领人们的精神不断向上。

三、文学之辩——“哲性之思 

《理想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部内涵深厚的文学作品,更在于它初步建构起 一套哲学体系,为后世从哲学角度来重新审视文学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尽管 柏拉图的“哲学王 ”的理想在今天已经被人们当作一种空想的乌托邦而抛弃了,但是他 提出的诸如“文学创作来自于灵感 ”、“文学会滋养人的感性和欲 ”、“文学需要服 务于国家治理 ”等观点体现了对于艺术的价值与意义的最初的思考[10],引发了后世无穷 无尽的讨论。他从哲学的高度寻找一种“终极的文学 ”,从这个问题起人们开始投身于

对文学的探索,并在柏拉图的思想基础上进行改写和再创造、对其观点做出继承和反叛。

1 、王国维“文学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此第三境也。[11]41  他强调了做学问必须有执着的追求,要经历一番苦苦思索,反复研究

之后,才能豁然贯通、有所发现,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反复锤炼和精进的过程,

他才能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和柏拉图认为的“诗人从诗神获得创作的灵感 ”不同,

王国维更加注重文学中“人 ”的主体性,即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文学创作的技艺,

并且作品的质量与个人的思索程度息息相关。同时,王国维主张文艺是对人生的书写,

是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应当书写普遍的真理[12]。这就否定了文艺作为政治的“附庸” 的身份,割断了其与社会现实的直接联系,也是对柏拉图的“政治决定文艺的观点 ”的   反叛。王国维提出的文学的超功利的“无用之 ”,对于物质资源极度丰富而人们精神

世界十分贫瘠的当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1943 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的“需  求层次理论 ”,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 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相比于最基本  “生理需求 ”,人的“情感需求 ”作为更高层次、更难满足的需求被纳入了体系当中。

根据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观点,文学能够培养激发人的灵魂中感性的那一部分,也


 

 

就是说文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的情感需要。文学以现实世界的素材为基础,构建 出了一个有别于物质世界的“精神世界”,向读者们描绘了世界的可能性,被发现的、 或者未被发现的。人类得以借助于文学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生活和反思自我,从而实现

了自身对于超越现实和寄托情感的目标。

3 、文学实用论

柏拉图作为实用作家论的第一位实践者[13]在《理想国》中从实用功利主义的角度对 文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文学不能够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诸如数量、形状和质量

等,而是以模棱两可的回答混淆人们的视听。

苏:量、数和称不是已被证明为对这些弱点的最幸福的补救行为吗? 它们不是可以帮助克 “好像多或少 ”,“好像大或小 ”和“好像轻或重 ”对我们心灵的主宰,代之以数过的数、量

过的大小和称过的轻重的主宰的吗? [4]260

在这里,柏拉图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的工具,  并且他依据能否实现  这一 目标来判断它的价值,这与当下社会盛行的“文学无用 ”的论调在某种程度上有着  异曲同工之处。两者认为只有能够对社会中的实际具体问题给出明确的回应和解决措施  的事物才能被评定为“有用”,而文学因为无法直接起到这样的作用而被划入“无用  的范围。现代社会,很多人认为文学不能够创造出实际的物质财富,应该被抛弃。事实  上,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我们无法从对错的角度评判这种观点,但是我们承认  文学对于人的精神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并非是无用 ”的,相反,其价值是永恒

的。

结论

综上,本文选取了西方古典文学的鼻祖之作——《理想国》进行分析,从“文学的 价值 ”这一命题进行切入,对柏拉图的“灵魂说 ”、“模仿说 ”和“文学功用论 ”等观 点进行回应,旨在揭示出文学的本质特点。文章首先从形式、内容和思想层面分别剖析 了文学的诗性基础,论述了《理想国》作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随后,笔者又从文学 的灵性本源出发,阐释了《理想国》中体现的文学实用价值和文学对于个人、社会和后 代的启迪作用;最后,笔者观照了文学的哲学性,分别从王国维的“文学三境界 ”、马 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文学实用论三个方面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观点进行了辩证 思考,证实了文学对于“人 ”的重大意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学一方面能够指导人 们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它又作为形而上的存在为人们提供精神力量,因此是一个兼具

有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复合体。


 


参考文献

[1]  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  西方文艺理论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6 . [2]  杨赟.  “美的理念与终极价——柏拉图美学价值理论探析. ”艺海. 07(2018):161-163.

[3]  柏拉图.  文艺对话集[M].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  柏拉图.  理想国[M].  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  刁克利.  西方作家论源流概要[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2, (6).

[6]  权晶. “柏拉图美学思想管窥.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S1(2007):235-237.

[7][8]  刁克利.“柏拉图诗人论的矛盾及其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01(2005):149-155.

[9]  刁克利.“诗性的拯救与诗人的弱小——一个关于现代诗人的悖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06(2003):105-111.

[10]  刘旭光.“柏拉图美学思想的存在论基础——兼论柏拉图美学的内在发展. ”陕西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3.02(2014):5-10.

[11]  王国维.  人间词话[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

[12]  李芹芹.  “柏拉图、王国维文艺观的背景与意义比较. ”当代小说(). 01(2012):78-79.

[13]  刁克利.  “柏拉图对西方作家理论的奠基. ”外语研究. 01(2005):68-71+7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