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刍议
摘要
关键词
翻译理论;苏俄语言学;费奥多罗夫; 巴尔胡达罗夫;科米萨罗夫
正文
一、引言
苏俄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翻译理论的标志是费奥多罗夫 (А . В . Фёдоров) 于 1953 年出 版著作《翻译理论概要》,该书一经出版就引起国内外译学届的争议。自此,引发了苏俄翻 译理论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的争论,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艺 学派因后继无人而销声匿迹,这场争论以语言学派取得胜利而结束。
苏俄翻译理论语言学派形成伊始,国内译学届就对其翻译思想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主要
包括科米萨罗夫的翻译思想评介(郑敏宇、杨仕章,2001;毛志文,2016 等)[3][6] ,巴尔胡 达罗夫的翻译思想评介(蔡毅,1982;丁信善,1990;石冰心,2020 等)[1][2][7] ,费奥多罗 夫的“等值翻译论 ”刍议(夏晓云,2013)[4] ,俄罗斯译学的发展与突破(毛志文,2015) [5]等。但现有研究未对苏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做过全面的论述,导致译学很多人才只识西方, 而不知苏俄。苏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与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形成的历史与发展大致符合。语言 学派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中词汇等值、语法等同等翻译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翻译过程中两种 语言的转换规律,解决了长久以来“逐字翻译 ”与“任意翻译 ”的问题。
二、费奥多罗夫、巴尔胡达罗夫和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
(一)费奥多罗夫的等值翻译理论
费奥多罗夫首次提出“翻译理论 ”这一概念,是 20 世纪以来苏俄语言学派研究翻译理 论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语言学家在《翻译理论概要》 («Введение в теорию перевода», 1953) 中以创新的角度首次提出,可以用语言学来研究翻译问题。
费奥多罗夫认为翻译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心理活动形式完成的过程,也就是把一种语言 (原语)的语言作品(文本或口头话语)用另一种语言(译语)重新创造出来;[10] (Фёдоров , 1983:9)二是翻译结果,即由译入语对原语转换而写成的新的言语作品(文本或口头话语)。 费奥多罗夫认为,翻译中出现的任何任务只能借助语言手段来解决,只有从语言学的角度研 究翻译,才能使我们运用客观的语言知识,依靠分析翻译时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段,确立语言 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研究译语对原文的再创作。因此翻译时应当首先考虑语言问题,在语言 的基础上了解原语作品,然后转换为译语,并用符合译入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费奥多罗夫提 出,翻译的等值是指在语义、功能修辞等方面的传达与原文完全一致。为了达到这种等值, 就要有意识地牺牲一些东西,确切地传达原文整体,而不是简单地或机械地复制原文内各单 独要素,因为整体不是各单独要素的总和,而是一个体系。同时,费奥多罗夫认为,翻译单 位是多元的,因为一个词的意义,甚至是一个句子的意义,不论是在原文中还是在译文中, 总要通过上下文才能够确定,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整个篇章的成分。
费奥多罗夫的著作《翻译理论概念》是苏俄乃至整个西方现代翻译学中最早的重要著作 之一。费奥多罗夫认为,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是研究翻译理论的根本依托,因为翻译作为 言语的一种形式,总是跟语言打交道,文艺学翻译则是翻译的最高形式。费奥多罗夫的翻译 理论为苏俄乃至西方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巴尔胡达罗夫的六层次等值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苏俄译学冉冉升起了一颗璀璨的新星——巴尔胡达罗夫,其对苏俄语
言学派翻译理论的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六元素等值理论也引起了译学的评论 与研究。
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产品在保持内容层面(即意义)不变的情 况下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品的过程。[9] (Бархударов , 1975:11)翻译过程中允许不 可避免的语义缺失,因为不可能绝对地保持内容完全不变,为了使译文尽可能的完全等值, 译者需要保证原文语义缺失达到最小。巴尔胡达罗夫首次将翻译按照六个层次进行划分,根 据原语在译语中拥有的最小语言单位,可相应地对应为:1.音位层翻译:指的是两种语言单 位对应的最小单位——音素,其中包括发音和书写单位的转写(形译),因此,音位层翻译 通常将音译和形译结合起来使用。音位层翻译一般仅在翻译专有名词和地名等极为有限的范 围内使用;2.词素层翻译:指原文词的每个词素在译语对应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素。词素层 翻译的使用较为罕见,因为语义等值词汇的词素在不同语言中的结构往往大相径庭;3.词层 翻译:原语词汇作为翻译单位。当原语中的一个单词对应译语中一个单词、多个单词(或整 个词组)时,都可以在词汇层面上进行翻译。通常情况下,句子中并不是全部词汇在译语中 都能逐字对应;4.词组层翻译:这类型翻译常见于习语或成语性结构的翻译中,词组往往有 约定俗成的翻译方法,翻译时将词组整体视作为整个翻译单位,词组中的单个词失去了词本 身的意义;5.句子层:翻译对应关系无法在词汇等层面建立,只能建立在整个句子的层面上。 当要翻译的句子在意义上是惯用语,即其意义不等于单个词或词组意义的总和时,往往会出 现这种情况。谚语就属于这类句子;6.话语层翻译:在有些情况下,即使句子也不能作为翻 译单位,而是以整个话语为翻译单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诗歌翻译中。此外,巴尔胡达罗 夫还提出翻译中常用的四种转换方法:移位法、替代法、加词法、减词法。这四种转换方法 通常结合使用,为了尽可能避免语义上的缺失,译者应力求在翻译允许的范围内规范译文。
巴尔胡达罗夫将同世纪 50 年代兴起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巴尔胡达 罗夫提出的六元素等值理论对苏俄译坛影响较大,以及他的四种翻译转换法也为译者在实践 活动中提供了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科米萨罗夫的交际等值理论
科米萨罗夫是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翻译理论苏俄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间争论结束的标志, 是苏俄语言学翻译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继费奥多罗夫之后俄罗斯最为活跃的翻译学家,被称 为俄罗斯现代翻译学之父。翻译语言学这一特殊的学科是科米萨罗夫在其著作《翻译语言学》 («Лингвистика перевода», 1980) 中从语言学中独立出来的,书中还反映了 20 世纪 70 年 代末的翻译思想。科米萨罗夫认为,翻译是言语交际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
交际过程中有两种语言参与,翻译目的是使操不同语言的人得以交流。
不同于巴尔胡达罗夫,科米萨罗夫的五个等值层次是根据原文与译文间语义等值的程度 进行划分的,该五个等值层次所属两个大类:
1. 传达原文功能语境内容的翻译等值,这类等值将话语作为言语交际的单位,其中包 括三个等值层次:(1)交际目的层次:译文只传达原文的交际目的;(2)情景等同层次:译文 在传达原文交际目的基础上保留与原文相同的情景,这一层次的等值在结构语义方面与原文 具有很大的差异;(3)情景描述手段层次:在保留交际目的和情景等同的基础上,保留原文 的描述手段和原文的中心内容,该层次的等值允许译文与原文在词汇和句法结构上出现差异;
2. 传达语言单位语义时的翻译等值,其中包括两个层次:(1)句法结构意义层次:传 达原文功能语境内容的同时保留原文的部分句法结构意义,即使用与原文类似的句子结构; (2)文字符号层次:指的是原文的所有主要部分在译入语中都得以保留。这一层次的等值, 译文对原文不管在交际层面还是在语义结构层面的复制程度都处于最高水平。
科米萨罗夫在语用的范畴对翻译进行研究,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交际 才是翻译等值最主要的功能。当时的苏俄译学届,普遍认同科米萨罗夫提出的五类等值形式。 科米萨罗夫分析了翻译语言学中的语义、语用、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对俄罗斯的翻译学的研 究以及翻译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费奥多罗夫是俄罗斯第一个系统描述翻译语言学理论的学者,代表的是俄国翻译理论的 萌芽时期;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研究的是话语,而不只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比对,同时 第一次将语言单位按照是否能够在译文中找到对应词语的原文单位进行划分,代表的是俄罗 斯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时期;科米萨罗夫则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认为翻译 是一种特殊的双语交际,代表的是俄罗斯翻译理论的成熟时期。这三位思想家为我们勾勒出 苏俄语言学派研究翻译理论的整个发展史,同时符合也符合西方译学研究的历史和发展,对 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研究起着极大的作用。
三、苏俄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理论研究
语言学派以语言学为基础研究翻译理论,由此诞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 —— 翻译语言学。 除费奥多罗夫、巴尔胡达罗夫和科米萨罗夫外,加尔诺夫和希里亚耶夫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 对同声翻译进行研究,认为概率预测基础模式是同声翻译的基础;什维策尔从篇章语言学的 角度研究翻译,并指出运用社会语言学可深入理解翻译的机制和揭示翻译的社会性;拉特舍 夫以现代语言学为基础,提出翻译是一种“语言中介 ”的概念,等等。语言学派将翻译理论 归类为宏观语言学,认为翻译研究的是语言体系和语言本身不涉及的超语言现象,通过研究
不同题材、不同环境、不同情景下的两种语言间转换的规律,对翻译现象进行观察并做出科 学的概括,解释并描述翻译的普通语言学原理,使译者的译文有理有据。
词汇方面,语言学派通常将词汇对应为四种类型:1)译语词汇与原语词汇在意义上完 全对应;2)译语词汇与原语词汇在意义上不完全对应;3)译语中不同词汇与原语词汇的不 同意义相对应;4)译语词汇与原语词汇完全不对应,这类词汇被称为无等值词汇或假等值 词汇。翻译时,译者应首先将译语词汇与原语词汇进行对应,其次才可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案, 既可选择词典中的意思与原文对应,亦可根据上下文内容确定词义。对于无等值词汇的翻译, 译者可采用译转换翻译、寻找近似对应物、描述性翻译、仿造与音译等方法。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综合使用此类翻译方法,否则会造成外来词汇过多、丧失民族特色等问题。语法方面, 不同语言在语法形式上不可能完全一一对应,因此,同一语义的句子可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 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应该分析句子或篇章中的主要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对原文的语 法现象做出调整,有意识地牺牲一些东西,最大限度的保持译文与原文在内容的统一。翻译 的可译性方面,语言学派认为翻译是可译的,因为翻译是针对整体而非部分而言的。翻译材 料的体裁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等值的范围以及译文词汇、语法、修辞的选择,面对不同的 读者(听者、观众)译者可有选择的对译文进行改造。如,翻译专业性材料时就需使用专业 术语,但若是不了解该领域的人群进行翻译时,就应使用描述性翻译方法对专业词汇进行解 释。
苏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大都是以英俄两种语言间的翻译转换做对照,其理论对于俄语 与汉语间的转换适应性较为不足。自费奥多罗夫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理论起,引起了 国内外语言学家研究翻译理论的一股热潮,以创新的角度研究翻译理论,启示我们,翻译学 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的学科,而翻译作为一项言语活动,少不了与语言打交道,在语 言学的基础上研究翻译问题能让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减少出现语言错误,同时,在翻译实践过 程中,译者不该只关注语言问题,还要关注译文接收者能力、文化等问题。
四、结束语
20 世纪是翻译理论语言学派得以巨大发展的时期,语言学派不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 翻译问题,还提出了许多解决翻译问题的方案,突破了长久以来译学关于“怎么译 ”、“语 体对应 ”、“翻译标准 ”等翻译问题。当代是各门学科空前协作的时代,翻译理论研究呈多 学科、多元化的态势,要使翻译理论研究深入展开,各有关学科应密切协作。
参考文献
[1] Бархударов Л . С . Язык и перевода [M]. М: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1975:174-191.
[2] Комиссаров В . Н . Современное переводоведение [M]. М: ЭТС, 1999: 117-137.
[3] Фёдоров А . В . Основы общеё теории перевода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ая проблема) [M]. М: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83:5-28.
[4] 蔡毅.翻译理论的语言学派——介绍巴尔胡达罗夫的《语言与翻译》[J].中国翻译,1982
(6):12-17.
[5] 丁信善.翻译理论研究的一条新径——巴尔胡达罗夫的翻译语言学理论简述[J].烟台师 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0(1) :72-75.
[6] 郑敏宇、杨仕章.科米萨罗夫的翻译思想——《现代翻译学》评介[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4) :51-53.
[7] 夏晓云. 费奥多罗夫的“等值翻译论 ” 刍议[J].作家杂志,2013(7):157-158.
[8] 毛志文.论俄罗斯译学的三大突破和文化转向[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6):46-51.
[9] 毛志文.科米萨罗夫翻译思想的介评[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
51-55.
[10] 石冰心.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俄汉翻译实践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4) :78-80.
[11] 蔡毅,段京华. 苏联翻译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84-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