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视角下自媒体文本的观点输出手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自媒体文本、观点输出、文本分析、词汇分析
正文
引言
自媒体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其便捷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的特点,极大地使信息传播渠道得到拓展,让每个社会个体都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基于此特性,自媒体文本的观点引导性能迅速形成舆论热点,进而引发不同的舆论反响,对我国舆论主阵地的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基于语言学视角,通过对自媒体文本观点输出的几种典型手段进行研究与概括,意在试图揭示自媒体文本观点引导的基本框架与内在逻辑,从而为信息受众提供判断自媒体文本观点输出的依据,提高其观点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营造良好的自媒体网络舆论环境。
为进行实例研究,本文无偏向地选取了2024年6月至2024年8月微博、小红书、知乎、微信公众号和Bilibili五大平台上发布的150份文本,筛去推广、无意义乱码和无明显观点文本后,最终确立了由103份研究样本所构成的样本库。需要说明的是,为方便指明和区分不同样本,103份样本按收集日期被进行了重新编号。涉及到的样本引用将以“样本XXX”的格式进行标注说明。
一、自媒体文本观点输出的切入视角
不同的群体对同一事件所具有的认知方法不同,不同的叙事立场也能引起特定的信息受众对观点产生不同的反馈。自媒体文本观点输出的切入视角,讨论的是文本信息发布者以何种立场发布对事件的评价和看法,从而以不同的切入角度进行观点输出。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以下手段:
1.认知视角泛化
自媒体文本往往会通过将观点言说视角向目标群体或与目标群体相关的群体扩大,以达到不同的观点输出目的。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讨论:
主体标签泛化。简单地将文本人称视角置换为某一标签或进行泛化,例如文本选择诸如“我们大学生、我们工人”等“我们+群体”结构,对认知立场进行泛化,往往是一种身份强调(刘雪蕾,2019),从而使观点对于特定群体接受度更强。
转述传信泛化。不同的传信标记,可以反映出言者对一次信息源的参与程度(顾祯艳,2022)。自媒体文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泛化转述信息源的指代范围,从而降低信息源转述中的主观成分含量。例如,使用科学研究表明……”、“著名专家表示……”或“据周围摊贩说……(样本14))”等转述标记,淡化“观点输出者”而选择更为客观的认知立场,使观点输出的进行过程更加隐蔽,观点属性也更加难以被察觉。
2.观点衔接用语
自媒体文本在进行议论或发表观点之前,往往会使用一些带有观点性话语标记的词或短语来连接事实性陈述和观点内容.这类用语引导了观点内容向信息受众的呈现,从而使信息受众更加清晰地“注意”到文本观点的传导主体。观点衔接语在自媒体文本中主要出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常规观点衔接语标记。在进行观点衔接的表达时,有的观点宣称较强,如“我觉得”“我发现”“我认为”这类以“我+V”结构的衔接语,其较显著地引导了观点内容,并形成一种较强的观点宣称。有些表达观点宣称较弱,但仍有明显的观点性发语标记:如“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人看来、听说”(样本122)等,淡化观点立场,以减少强主观性给信息受众带来的抵触心理。
(2)聚焦衔接语标记。聚焦衔接的表达在观点输出文本中比较特殊,其本身带有隐藏的而不是明显的“发语”标记,但具有引起信息受众注意的“聚焦”话语标记形式,因而带有较为明显的主观性(潘先军,2020)。如“由此、而且、至于、其实”等词汇,对衔接内容事实上进行了聚焦式的强调,避免了常见衔接表达中因使用过于明确的主体标记可能会产生的突兀感。
二、自媒体文本观点输出的组织材料
要想搭建具有能够传递文本观点功能的框架,具有观点要素的材料必不可少。自媒体文本观点输出的组织材料主要体现在其具有观点属性的用词之中,文本通过词汇传递观点含义,并通过词汇组合和意义变化构建能够引导特定观点的场域。自媒体文本常用以下词汇材料组织文本:
1.情感词
情感导向是自媒体文本引导观点的最主要手段。通过情感要素的传递,文本能够直观地反映其主观倾向,从情感而非逻辑方面影响信息受众对于文本观点的客观判断,从而建立观点与信息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直接情感表达词。这类表达所引导的情绪与情感词情绪一致。积极、肯定的情感化表达显示出向上的语义色彩,如“奥里给、yyds“等等,这类词呈现出来积极的情感色彩,带有正面的评价性质。消极、低落情感化表达则直接呈现出消极的情感指征,如“网络舔狗、躺平、emo”等等。
(2)“明褒暗贬”式情感表达词。这类表达所引导的情绪往往与情感词情绪相反,以正向语义的情感词引导负面情感。如网络用语“版本t0”源于网络游戏概念,引申为某群体或某类事物占据领先或优势地位。但在样本13中被用来形容个别“大龄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刻意试图表现得“高人一等”的“蛮横行径”,含有侮辱义,传递出负面观点导向。
2.非日常用词
非日常用词包含专业词汇、专有名词和特定领域中的用词等一般信息受众难以接触到的非日常用语和表达。非日常用词的使用能够提高信息受众阅读信息的门槛,从而增强文本观点依据在非专业信息受众视角下的客观性,提高文本观点的置信力和解释度。如“自主招生、同环比增长、人神分离症状”等。
3.立场/群体词
与文本的立场切入相关,这一类词汇往往影响自媒体文本的叙事立场(如前文提到的“我们+群体”结构)。典型的立场/群体词有:“西方、大学生、打工人、官方、专家”等。
三、自媒体文本观点输出的场域构建
确立文本切入视角和组织材料后,自媒体文本便能够构建出服务于观点输出的“场域”。场域(Field)是布迪厄社会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语言实践空间”(陈佳璇,2013)。词汇构成文本场域,文本场域同样反映词汇如何聚合以及它们意义的呈现,组成场域的词汇意义相互竞争,最后使词汇在自媒体文本中呈现出有利于观点输出的语境义。以下是两种自媒体文本中典型的“场域”构建:
1. 基于非常用词“再解释”构建的信息不对称场域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来自于经济学领域,指交易双方中一方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并因此获得有利地位(宋波,2015)。在自媒体文本中则表现为文本内容与信息受众因在知识、理解能力和认知背景方面的不足而显现出的不对称性。在自媒体文本中,非常用词的意义常被片面化或选择性的解释,以服务于其所需表述的观点。如文本关于“超雄”这个非常用词(样本66),作者只选择了“超雄”症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显现来解释“超雄综合征”这一疾病,而忽略其由于属于先天基因性疾病而几乎无法治愈的相关信息,从而淡化“超雄”带来的社会影响,承载“不要妖魔化超雄”的观点。
2.基于词汇原型意义变更构建的讽刺、判断义场域
在自媒体文本中,某些词汇会传递出不同于其“原型”本身的意义色彩。而这种变更会重塑词汇在文本内的意涵及评价义,词汇“原型”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会建构不同的文本含义,从而引导信息受众产生额外语境下词义联想,进行主要以对事件、群体进行讽刺和观点判断为主要内容的观点输出。
从词汇“原型”内涵的变化(董秀芳,2016)来看,词汇的原型意义转移成内涵意义,这种转变重新构建了文本意涵,从而为文本观点提供了新的判断义。例如“小孕妇这个我尤其不能理解。年纪轻轻当孕妇很自豪吗?”(样本14),“孕妇”这个词汇原型是中立的称谓,但在此文本中内涵被临时性地变更为了一种带有蔑视、侮辱性的意义,从而引导了对于孕妇年轻化现象负面判断的观点。
而从词汇“原型”外延的变化来看,自媒体文本通过隐喻、转喻、类比、反讽等方式改变外延,从而构建虚构语境(盖赟、晏齐宏,2024)。如样本24“有些书真是让人想呐喊又彷徨”,“呐喊、彷徨”隐喻鲁迅的两本作品,“呐喊又彷徨”也转喻一种消极的情感状态,从而显现出对“鸡血文学”的消极和讽刺态度,传递出文本对此类作品的批判观点导向。
结语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自媒体平台文本在社会舆论形成方面正起到愈发显著的观点输出和导向作用。目前学界研究主要偏重于信息真伪判断,而观点输出研究较少。本文从语言学视角出发,基于视角——词汇——语境三要素关联,探索自媒体文本观点输出三大过程中自媒体文本观点输出手段特征,力图为自媒体文本监管和观点信息判断提供依据。
受信息时代的特性影响,自媒体文本表达发展日新月异,也受制于语言学的单一研究视角,本文必不可能完全地概括出自媒体文本观点输出的手段和特征。更多地,本文希望通过自媒体文本观点输出路径和方向的探索,力图为针对该方面的后续研究提供铺垫。
参考文献
[1]陈世华.以假乱真与去伪存真:自媒体欺骗行为的表征及其治理[J].学习与实践,2022,(06).
[2]董秀芳.主观性表达在汉语中的凸显性及其表现特征[J].语言科学,2016,15(06).
[3]盖赟,晏齐宏.网络舆论中隐性词汇的情感意涵研究[J].全球传媒学刊,2024,11(02).
[4]顾祯艳.互动视角下汉语传信范畴的立场表达研究——以转述传信标记“据说”为例[C]//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第十二届东亚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暨第十五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5]黄蓓,张建理.论主观性的语境使成条件及集群效应[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03).
[6]李桂东.当前话语空间视角下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J].外语学刊,2020,(04).
[7]刘雪蕾,吴建明.汉语第一人称“我/我们”的功能库藏[J].外国语言文学,2019,36(03).
[8]潘先军.言说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差异及等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42(05).
[9]宋波.大数据时代下传播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16).
[10]孙浩,尹晓佳.主观想象与客观事实:社交媒体时代用户内容生产的内在逻辑及其治理研究[J].中国编辑,2022,(03).
[11]陈佳璇.场域:一个与语境、语域、语体相类而不同的范畴——兼论布迪厄语用学思想对修辞研究的意义[J].当代修辞学,201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