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教育策略

期刊: 文学研究文摘 DOI: PDF下载

蔡浩楠

渭南师范学院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 714099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教育策略,旨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元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及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结合具体案例与研究数据,强调多元方法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为学生音乐素养提升提供更详实、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

音乐审美能力;教育策略;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正文

引言音乐审美能力作为个体感知、理解、评价音乐艺术的核心素养,对学生情感表达、创造力激发和文化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的当下,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已成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然而,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约 40% 的学生认为音乐课堂缺乏吸引力,难以有效提升自身音乐审美能力 。这反映出当前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优化音乐课程设置,奠定审美基础

(一)丰富课程内容,拓宽审美视野

音乐课程应涵盖多元音乐风格与文化,除经典音乐,融入民族民间音乐、流行音乐、世界音乐等,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拓宽审美视野。如在教材中增加各地民歌,组织学生欣赏非洲鼓乐、印度拉格等,感受不同地域音乐魅力,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二)构建系统课程体系,提升审美层次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构建系统音乐课程体系。小学阶段注重音乐感知与兴趣培养,通过儿歌、简单乐器演奏启蒙;中学阶段深化音乐知识学习,如音乐理论、作品分析,提升审美层次;大学阶段开设更专业音乐课程,鼓励学生深入研究音乐风格与创作手法,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审美兴趣

(一)情境教学法,增强审美体验

创设与音乐作品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情感与意境。在欣赏《月光奏鸣曲》时,通过播放轻柔背景音乐、展示月光夜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感受音乐描绘的宁静月夜,增强审美体验,提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二)互动式教学,促进审美交流

互动式教学强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分享音乐感受与理解,从而激发审美兴趣与创造力。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某一音乐作品的特点、情感表达等问题展开讨论。例如,在欣赏肖邦的《夜曲》时,各小组讨论作品中独特的和声运用、旋律线条所传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相互交流启发。教师适时引导点评,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提高音乐审美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启发式教学,培养审美思维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音乐作品内涵与价值,培养审美思维能力。在教授音乐创作课程时,教师展示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如摇滚风格、古典风格、民谣风格等,提问学生这些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有何不同,如何运用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元素表达特定情感。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审美判断能力,使其能够从专业角度欣赏和评价音乐作品。

三、利用多元教学资源,丰富审美感知

(一)多媒体资源,直观呈现音乐魅力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音乐与图像、视频有机结合,直观生动地呈现音乐魅力。在讲解古典音乐时,播放著名交响乐团的音乐会现场高清视频,让学生清晰看到演奏者的表情、动作以及乐器的配合,感受现场演奏的感染力;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背景的图片、故事视频,如讲述莫扎特创作《小夜曲》时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丰富审美感知。

(二)网络资源,拓展音乐学习空间

网络资源丰富多样,能够有效拓展学生音乐学习空间。教师可推荐优质音乐学习网站、APP,如网易云音乐设有专门的音乐学习频道,提供大量音乐作品及专业乐评;QQ音乐的“听歌识曲”功能方便学生随时探索感兴趣的音乐。此外,在线课程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上,汇聚了众多知名高校的音乐专业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实现个性化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

(三)校外资源,深化音乐审美体验

加强与校外音乐机构、场馆合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学习机会。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博物馆,近距离观察不同历史时期的乐器,了解乐器发展历史与音乐文化传承;邀请专业音乐团体进校园举办音乐会、开展讲座,如邀请民族乐团现场演奏传统乐器,讲解乐器演奏技巧与文化底蕴,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专业音乐表演魅力,深化音乐审美体验。

四、开展音乐实践活动,提升审美能力

(一)校内音乐社团,培养音乐特长

学校组建多种音乐社团,如合唱团、乐队、舞蹈团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以合唱团为例,在排练经典合唱曲目《黄河大合唱》时,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演唱技巧,更在与其他成员的配合中,深刻体会和声之美,增强对音乐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培养音乐特长。

(二)音乐比赛与演出,增强审美自信

组织音乐比赛与演出,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有助于增强审美自信。学生在准备比赛演出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作品内涵,不断打磨表演细节,提高音乐表现水平。比赛演出中的观众反馈与评委评价,能够让学生清晰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例如,在校园歌手大赛后,评委对选手的音色、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点评,选手根据建议改进,进一步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三)社区音乐活动,拓宽审美应用场景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音乐活动,将音乐审美能力应用于实际生活。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文艺演出,为居民表演节目,如演奏民族乐器、演唱经典歌曲,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开展音乐志愿服务,如教社区儿童唱歌、弹奏简单乐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切实感受音乐的价值,拓宽音乐审美应用场景,提升音乐审美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五、完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审美发展

(一)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考量审美素养

评价内容涵盖音乐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审美感知、情感体验、创造力等方面。不仅考查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关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以及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与创新。评价学生对某一音乐作品的分析,从音乐元素感知、情感体会、文化理解等多维度考量。

(二)多样化评价方式,激发审美积极性

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样化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客观专业,为学生提供指导建议;学生自评促进自我反思与总结;互评让学生从他人视角发现问题,相互学习。音乐表演课后,组织学生自评表演优点不足,互评表演表现,最后教师综合评价总结,激发学生音乐审美积极性。

(三)发展性评价理念,关注审美成长过程

秉持发展性评价理念,关注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成长过程。建立学生音乐学习成长档案,记录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分析、表演视频、自我评价等资料,教师定期分析总结,根据学生进步与不足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计划,促进音乐审美能力持续发展。

结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教育的长期且重要的任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元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及完善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教育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与数据支撑,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丰富审美体验,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在未来的音乐教育中,需持续探索创新,紧密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需求,为学生音乐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岩.初中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对策[J].文科爱好者,2023,(02):88-90.

[2]李小娥.中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新课程导学,2021,(23):71-72.

[3]黄元熳.高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及运行策略探讨[J].北方音乐,2020,(13):210-2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