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变革及学习力提升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数智时代;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变革;学习力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正文
1.引言
社会信息化发展迈入数智深度融合新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对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渗透日益深刻。作为人文学科基石的历史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公民素养塑造的重要使命。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在应对复杂历史理解、发展学生历史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面临瓶颈。数智技术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全新可能性,促使历史教学从内容传递向认知支持、从统一教授向个性化探究转变。因此,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数智技术驱动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结构性变革,并切实转化为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力的跃升,成为亟待研究的时代命题。本研究聚焦此命题,旨在剖析变革深层困境,提出可操作的优化对策。
2.基于数智时代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变革及学习力提升研究的意义
数智技术不仅拓展了历史教学的呈现边界,更深刻重构了教与学的互动逻辑与认知方式。技术赋能突破了课堂物理空间限制,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古战场或历史建筑内部,为学生创设“在场”感知的历史情境,使其得以沉浸于特定的历史场域氛围,深度激发探究动机与情感共鸣。高清数字档案、多媒体史料库的建设,将尘封的原始文献、历史影像便捷呈现于学生终端,有效消弭了原始史料获取障碍。人工智能驱动的互动式时间线、历史人物模拟对话等应用,则显著提升了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关联性与互动性理解层次。
更为核心的意义在于,数智技术为历史思维等高阶认知能力的结构化培育提供了强大支撑。大数据可视化工具辅助学生从庞杂史实中辨识核心变量间的关联模式,锻炼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能力。基于网络协作平台的历史争议性议题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在广泛搜集与辨析多源史料基础上,清晰建构个人论证逻辑,发展严谨的史料实证与批判性思维。智能学习系统对个体学习路径的分析与实时反馈,为教师开展精准干预以弥补特定历史思维方式(如因果分析、历史解释)短板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数智技术的深度应用,是撬动初中历史课堂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跃迁、显著提升学生学科学习力的关键引擎。
3.基于数智时代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变革及学习力提升研究的问题
3.1技术应用与历史思维培育深度脱节
数智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多停留在工具替代与感官刺激层面,未能转化为认知发展的有效助力。例如,学生虽沉浸于三维历史场景探索、虚拟角色互动,但缺乏对社会结构、权力关系等深层历史逻辑的分析引导。许多历史探究平台任务设计单一,学生只能按预设路径获取固定结论,或接触碎片化信息,难以基于史料开展独立推论、构建历史解释。技术应用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高阶思维培养目标存在显著差距,未能真正服务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导致技术优势与学科思维发展脱节。
3.2跨学科融合的浅层化风险
数智技术为历史教学跨学科融合提供了便利,但实践中常流于形式。如使用 GIS 技术展示战役轨迹时,教学仅聚焦战场细节,未引导学生关联地理环境与战争决策、社会动员的关系,GIS 沦为动态地图工具;运用文本情感分析技术解读文献时,仅孤立标注背景,缺乏多学科证据链的关联解读。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围绕核心历史议题设计的融合项目架构,使得跨学科内容只是简单叠加,未能实现认知结构的深度贯通,难以发挥跨学科融合对历史理解的促进作用。
3.3过程性智能评价体系构建滞后
当前历史课堂的数智评价偏重知识点检测与基础作业批阅,忽视史料批判、因果推演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过程性评估。学生在历史推理中出现的逻辑漏洞、证据失配等思维障碍,无法被实时诊断与干预,其论证的严密性和史料适配性也缺乏动态反馈。这种评价重心的错位,导致智能化工具难以助力学生深度理解历史、优化思维。历史深度学习亟需精细化的过程性智能评价体系,为分析、评价与创造等核心能力发展提供支撑和引导。
4.基于数智时代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变革及学习力提升研究的对策
4.1构建技术赋能的深度历史探究场域
变革历史教学的核心在于以数智技术为支撑,构建高阶认知场域,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能力,驱动学生探索真实历史问题。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为例,数智技术可打造沉浸式探究课堂。
“数字历史档案库”平台是关键。平台整合《南京条约》原始文本、鸦片战争影像、口述史等多源史料,嵌入结构化工具:关系图谱生成器能自动梳理林则徐、璞鼎查等人物及中英贸易冲突的关联网络;史料可信度评估器引导学生从来源、性质、立场判断证据价值;历史情景建模工具则让学生模拟“清政府加强海防能否改变鸦片战争结局”,理解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例如,学生在使用情景建模工具时,还能通过调整不同参数,如清军武器装备改良程度、民众抗英参与度等,生成多组模拟结果,直观感受多种变量对历史进程的复合影响。
某市重点初中的实践验证了其有效性。教学中,学生通过平台探究“鸦片战争爆发必然性及影响”。他们借助平台提供的中英贸易数据、议会辩论记录等材料,分组展开研究:一组用关系图谱分析鸦片输入与战争关联;一组用评估器对比不同史料,剖析《南京条约》条款影响;还有一组用建模工具推演拒签条约的后果。研究结束后,学生可利用平台的可视化报告生成功能,将分析成果转化为图文并茂的电子报告,在班级内进行线上展示与互评,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转型为认知教练,指导学生精读禁烟奏折、外交照会等史料,辨析中英观念冲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构建解释框架。平台自动记录探究全程,为个性化反馈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历史小侦探”“条约谈判官”角色扮演,以及线上辩论、实时互动等活动,提升学生参与热情。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该校学生历史学科的史料分析题得分率提升18%,课堂主动发言频次增加近两倍,充分体现该模式在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力方面的显著成效。这种模式打破传统教学局限,为历史深度学习与课题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也为后续探索数智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数据支撑。
4.2设计多模态交互驱动的思维进阶活动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以数智技术为依托,设计强交互性历史学习任务链,能有效填补学生时空想象、多视角共情等历史思维缺口。通过高精度仿真、具身交互、实时协作等技术,可构建沉浸式探究课堂。
以《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教学为例,搭建“晚清危局模拟平台”。运用高精度历史空间动态仿真技术,将19世纪中后期中国边疆与洋务运动核心区域三维动态还原,叠加边疆危机时间轴、洋务企业发展数据,直观展现内忧外患下洋务运动的兴起逻辑。学生可滑动时间轴,观察沙俄蚕食西北、日本侵扰台湾等事件与江南制造总局建设进度的关联。例如,当学生将时间轴拨至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平台自动弹出福州船政局当时的舰船建造数量与布防情况,辅助学生理解海防建设的紧迫性。
整合具身交互的历史人物行为模拟系统,学生可选择扮演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官员或边疆军民。穿戴简易动捕设备后,进入“决策场景”:如扮演左宗棠时,需权衡是否暂缓收复新疆以优先发展洋务企业;扮演船政学堂学生,要应对外国教习刁难。系统根据历史背景触发突发状况,如军情急报、拨款延迟,学生通过手势、语音决策,其情绪与肢体数据同步记录。某次模拟中,扮演李鸿章的学生在面对北洋水师经费短缺时,通过反复权衡与快速决策,系统生成的情绪曲线显示其焦虑值显著波动,真实反映历史决策的艰难。
体验结束后,借助实时协作标注与互评工具开展研讨。围绕“洋务运动能否化解边疆危机”,学生在共享白板上语音陈述观点、文字标注论据,上传奏折、防务地图等史料截图,拖拽构建逻辑链条。例如,将“福州船政局造舰”与“东南海防改善”建立关联,高级分析组件自动检测论证漏洞。组间互评设置“慈禧视角审批方案”等趣味任务,促使学生转换立场分析。学生在互评过程中,会结合平台记录的同伴决策数据,如决策耗时、情绪波动等,展开更具深度的辩论。
此外,平台设置“晚清危局解谜”关卡,学生完成历史任务解锁新阶段。系统自动生成思维成长报告,记录观点演变与论证能力提升,为课题研究提供量化数据。在某班级试点中,经过该模式教学后,85%的学生在史料分析题中能运用多视角论证,历史解释题得分率提升22%,这些数据将直接作为课题研究中“数智技术对学生历史思维提升”的有力支撑。这种多模态交互活动,既激发学习兴趣,又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积累课题研究所需的实践案例与数据。
4.3搭建基于认知诊断的动态化评价与反馈系统
针对历史高阶思维评价薄弱问题,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诊断反馈系统,可实现对史料辨析、因果建模等核心思维能力的精准评估与即时干预。以《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教学为例,“史鉴”动态评价平台的应用极具实践价值。
在探究“八国联军侵华必然性及《辛丑条约》影响”时,学生通过平台提交分析报告或参与辩论。“思脉追踪器”运用语义网络分析技术,深度拆解学生论述。当学生提出“八国联军侵华源于列强瓜分野心”时,系统不仅识别其引用的兵力部署史料,还解析论证逻辑,标注如未关联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决策等逻辑断层,并判断其解释模式是否单一。例如,曾有学生仅将战争归因于列强贪欲,系统不仅指出其忽视国内矛盾激化因素,还通过高亮显示相关史料段落,引导学生重新构建因果链条。
“认知模型生成器”持续追踪群体学习轨迹。若发现多数学生在分析《辛丑条约》赔款条款时,仅关注白银外流,忽视海关主权丧失、民族工业萎缩等连锁反应,系统自动生成认知图谱,标记该知识点为薄弱环节,并预测知识漏洞对后续学习的影响。教师可根据图谱中显示的“传染路径”,提前设计小组协作任务,如以“《辛丑条约》如何重塑近代中国经济格局”为主题,组织学生交叉论证、补充观点。
基于诊断结果,“智能反馈引擎”推送个性化资源。若学生过度强调义和团因素而忽略列强本质意图,系统先推送《赫德日记》等一手史料,引导重新审视战争起因;若修正后仍有偏差,则推送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的对比案例,辅助完善分析框架。平台还设计“历史侦探解谜”任务,学生需修正论证漏洞解锁新档案,提升学习主动性。系统会记录学生从首次错误论证到最终完善结论的全过程,形成可视化的思维成长曲线,如某位学生从单一归因到多因素分析的转变,耗时缩短40%,论证完整度提升60%。
教师通过“群体认知热力图”掌握班级学习动态,直观了解学生在“列强侵华动机”“条约条款影响”等维度的掌握情况,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实践数据显示,使用该平台的班级历史综合分析题得分率提升25%,史料辨析错误率下降30%,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动态评价系统促进历史思维发展”的有力支撑,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优化历史思维结构。同时,系统积累的海量学生思维过程数据,将为课题深入研究历史思维发展规律、构建精准评价模型奠定坚实基础。
5.结束语
数智技术给初中历史教育带来的是触及教学范式根基的系统性变革。技术融合使历史课堂从知识传递转向意义创生的思维工坊,虚拟情境等构建的探究环境让高阶能力培育落到实处。变革虽面临思维协同不足、评价滞后等挑战,但方向明确:以AI、大数据重塑教学模式,强化学习力。教育者要拥抱智能化,在技术应用中坚守人文内核,聚焦学生历史意识生长与终身学习能力锻造,这是数智时代赋予历史教育的新使命。
参考文献:
[1]石从玲.数字化时代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析[J].2024(32):107-109.
[2]董凤霞.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C]//对接京津——新的时代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
[3]古兰夏·买买提哈德尔.互联网时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明日,2021(14):0135-0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