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非虚构文学中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动态平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真实性的基石地位:多维诉求与不可动摇性
儿童非虚构文学对真实性的坚守,具有超越成人作品的特殊意义与更高要求,这是由其读者群体的心智发展特性和文类的本质功能决定的。
1. 认知发展的奠基性需求:儿童正处于认知结构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他们通过阅读获取对世界的初步认知框架。非虚构文学所提供的科学事实、历史脉络、社会规则、自然法则等信息,是其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通过同化与顺应不断调整认知结构(Piaget, 1952)。任何有意无意的失真,如历史事件的简化歪曲(如将复杂战争归因于单一因素)或科学概念的模糊表述(如混淆“重量”与“质量”),都可能在其思维网络中植入错误节点,阻碍后续知识体系的健康建构。例如,一本关于生态系统的书籍若错误表述食物链中关键物种的作用,将影响儿童对生物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
2. 信任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儿童读者对书籍,尤其是明确标示为“真实”的非虚构作品,怀有天然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是知识得以有效传递的心理基础。**真实性是作者与儿童读者之间一份无形的神圣契约**。一旦读者发现内容存在欺骗(如捏造历史人物轶事)或重大纰漏(如虚构的“科学发现”或张冠李戴的人物成就),这种信任便会瞬间崩塌。其后果不仅损害该作品本身的价值,更可能侵蚀儿童对阅读行为乃至对知识探索本身的整体兴趣(Nikolajeva, 2005)。市面上某些“伪科普”读物以夸张失实的噱头吸引眼球,长远看损害的是儿童对科学信息的辨别能力与信任度。
3. 伦理责任的必然要求:面向儿童的写作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属性。创作者肩负着提供可靠、准确、经过严格核查的信息的重任,尤其在涉及历史真相、科学原理、社会议题等严肃内容时。这既是对知识本身严谨性的尊重,更是对儿童作为学习主体和未来公民的尊重(汤锐, 2000)。例如,在讲述殖民历史或社会苦难时,刻意回避核心矛盾或进行过度美化粉饰,既是对历史真实的不忠,也是对儿童理解世界复杂性与形成独立判断权利的一种剥夺。
因此,真实性在儿童非虚构文学中绝非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其存在价值、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的核心支柱与生命线,是其区别于虚构文学的根本标识。
二、文学性的赋能作用:让真实生根发芽的必由之路
然而,仅仅罗列冰冷枯燥的事实远非优秀的儿童非虚构文学。文学性是其将客观“信息”转化为可被儿童主动吸收、深刻理解、持久记忆的“知识”与“智慧”的关键催化剂和转化器。
1. 叙事策略:构建意义框架与情感连接:
故事化叙述:将知识、历史进程或人物生平巧妙地融入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结构中。无论是宏大的历史事件(如《丝绸之路(青少年插图版)》)、曲折的科学探索历程(如《元素的故事》),还是不凡的人物传记(如《海伦·凯勒:光明与希望》),通过情节的推进、冲突的设置、悬念的营造,使抽象或遥远的信息变得具体可感、引人入胜。儿童在追踪“故事”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Nodelman, 2008)。苏叔阳的《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以饱含深情的史诗笔触,将中华文明史编织成一幅壮丽画卷,使儿童在“故事”的浸润中感知民族文化的血脉相连。
视角选择与聚焦:采用儿童熟悉且易于代入的视角(如《昆虫记》中法布尔充满童趣和惊奇感的观察者视角),或聚焦于具体个体(如通过一个孩子的真实经历展现战火纷飞的时代),能有效拉近儿童与陌生知识领域的心理距离,激发强烈的共情体验。《安妮日记》以其个人化、充满生活细节的真实记录,让无数少年儿童深切感受到战争对个体生命尊严的践踏,其力量远超干瘪的史实陈述。
2. 语言艺术:提升可读性与审美愉悦:
形象化与具象化: 娴熟运用生动的比喻(如将DNA双螺旋结构喻为“生命的旋转楼梯”)、拟人(如描述白细胞是身体的“忠诚卫士”)、摹状等修辞手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儿童脑海中可触摸、可想象的鲜活画面。**化无形为有形,化深奥为浅显,是其核心功能**。比安基的《森林报》将动植物一年四季的生存竞争与繁衍写得如同人类社会般充满戏剧张力和情感色彩。
富有韵律与节奏的语言: 精心锤炼词句,使语言流畅优美,朗朗上口,增强阅读的愉悦感和记忆度。这在诗歌体非虚构(如某些介绍自然或科学的童诗)或适合朗读的文本中效果尤为显著。
情感浸润的语言:在确保事实准确的前提下,恰如其分地注入作者的情感态度——对自然造物之神奇的赞叹(如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中对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忧思)、对探索者勇气的钦佩、对不公正现象的愤慨等,**唤醒儿童的情感反应,深化其对内容的理解、认同与长久记忆。
3. 结构匠心:优化信息组织与认知体验:
清晰有序的逻辑编排: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章节结构,引导思维层层递进,降低认知负荷。例如,介绍宇宙的书籍,往往从熟悉的太阳系开始,逐步拓展到银河系、河外星系,再到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图文互文与多元文本形态:巧妙融合高质量插图、纪实照片、信息图表、示意地图、时间轴线、知识窗框等多种视觉元素和副文本形式。出色的视觉呈现不仅能直观解释复杂概念(如人体器官的剖面图、地壳运动的示意图),更能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补充丰富细节、并极大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刘丙钧, 2010)。米热林斯基夫妇的《地图(人文版)》通过精美的手绘插图与精炼准确的文字珠联璧合,生动展现了全球各地的地理人文风貌。互动性元素(如启发思考的问题、可操作的小实验)也能显著增强读者的参与感。
张弛有度的节奏控制:在密集的知识信息输出之间,适时穿插生动有趣的轶事、短小精悍的故事片段或互动环节,有效调节阅读节奏,避免儿童读者产生认知疲劳,保持持续的阅读兴趣。
文学性绝非对真实性的妥协或背离,而是提升真实性传播效能、使其真正“活”起来并被儿童欣然接受的高级策略与表达智慧。它赋予坚硬冰冷的事实以温度、色彩和呼吸,使其得以穿越认知的屏障,抵达儿童心灵的深处。
三、真实与文学的辩证共生:边界、张力与融合之道
优秀的儿童非虚构文学,追求的是真实性与文学性在更高层次上的动态平衡与和谐统一。实现这种统一,需要创作者深刻理解并谨慎处理两者的边界与张力:
1. 真实性为文学性设定疆域:
核心事实的不可撼动性: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数据、科学原理及结论等必须准确无误,经得起专业审视和验证。文学手法的运用(如渲染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绝不能扭曲、掩盖或替代这些核心事实。例如,在历史人物传记中,不能为了突出“英雄形象”而虚构其关键成就或掩盖其重大过失。
推测、想象与重构的清晰标注:在史料细节缺失(如远古人类的具体生活场景)或科学前沿存在不确定性的领域(如对恐龙具体行为或地外生命的猜想),有时需要基于可靠证据进行合理的推测或进行符合逻辑的想象性重建。创作者有伦理义务清晰告知读者:哪些内容是确凿无疑的事实,哪些是基于证据的合理推测,哪些是服务于表达的艺术性想象(王泉根, 2004)。例如,明确的表述如:“根据化石痕迹,古生物学家推测暴龙可能是一种伏击型猎手…”“从这些出土的陶器和壁画中,我们可以想象新石器时代先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可能是…”。
警惕误导性叙述:文学性的渲染(如强化戏剧冲突、突出人物某一特质)不应导致对事件复杂性、人物多面性、科学争议性或历史背景的刻意简化、片面化甚至误导性呈现。避免为追求“故事好看”而牺牲事实的完整性和客观性。
2. 文学性为真实性插上翅膀:
“叙事距离”的智慧调节:对于涉及暴力、死亡、社会阴暗面等残酷或复杂的现实题材,直接、赤裸的呈现可能超出儿童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承受力或理解力。此时,可以选择更温和的切入点(如从个体救助者视角看战争)、运用象征隐喻(如用寒冬隐喻社会压迫)、借助动物寓言或幻想元素进行间接折射(如《动物农场》对权力异化的深刻隐喻)、或采用适度“间离”的观察者视角。这并非对真实的逃避或粉饰,而是以儿童心理可接受的方式,引导其逐步接近、理解并内化真实的核心内涵(朱自强, 2009)。
情感真实的深度挖掘与呈现:在严格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文学手法可以更深刻、更动人地挖掘和展现历史洪流中闪耀的人性光辉(如同情、勇气、坚韧)、科学探索历程中蕴含的执着求真精神、以及自然万物间精妙的生命律动所承载的情感真实。这种情感真实往往比单纯的事实罗列更能触及儿童的心灵深处,引发强烈共鸣和持久影响。
点燃持续探索的引擎:引人入胜的文学表达,其终极目标不仅仅是“有效地传递了某个知识点”,更在于点燃儿童对知识领域本身持久的好奇火焰,激发他们主动去观察、提问、验证、并超越书本去探索更广阔的真实世界。一本成功的儿童科普读物,其理想效果是让小读者合上书页后,带着书中引发的问题和浓厚的兴趣,走进自然去观察昆虫,或主动查阅资料去了解更多。文学性是启动儿童自主求知引擎的那把钥匙。
因此,真实性与文学性绝非处于非此即彼的对立两端,而是在一个充满张力的动态连续谱系上寻求最佳平衡点。卓越的创作者如同高明的平衡艺术家,在事实的磐石之上,以文学为笔精心描绘,其每一处着色(文学渲染)都根植于磐石的纹理(真实性),又旨在引领小读者(儿童)发现磐石之上及周围更为壮丽、深邃和引人入胜的真实景观。
四、创作者的伦理坐标:责任、匠心与平衡艺术
儿童非虚构文学的创作者居于一个关键的伦理与专业交叉点上。他们集知识传播者、文学创作者和儿童成长引路人的角色于一身,这对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1. 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对所涉主题进行深入、扎实、全面的研究,广泛搜集并审慎甄别各类信息来源(包括一手资料、权威学术著作、可靠数据库等),确保所有核心事实与关键论断的准确性。对于存在争议、尚无定论或前沿探索性的信息,应秉持客观立场,明确标注其不确定性或不同学派的观点。
2. 深植于心的儿童本位意识:创作需始终以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认知特点、兴趣焦点和情感需求为出发点与归宿。不断反思:哪些信息是儿童成长真正需要的?何种表达方式既能确保其准确理解又不失趣味?如何在呈现世界真实面貌(包括其复杂甚至阴暗面)的同时,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惧、困惑或绝望?如何平衡知识密度与可读性?
3. 精湛的叙事与表达技艺:持续锤炼将复杂、抽象信息转化为清晰晓畅、生动形象、富有韵律美感且对儿童极具吸引力的语言的能力。精通各种叙事架构(如线性叙事、主题式聚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以及多元文本组织策略(如图文配合、主副文本设计)。
4. 透明的创作伦理与读者尊重: 对文本中使用的合理推测、艺术性想象、资料剪裁与整合方式等,保持对读者(尤其是小读者)的坦诚和尊重。在书籍的前言、后记、注释或附录中,适当地说明创作过程中的关键考量、资料处理原则以及存疑之处,建立基于透明和信任的阅读关系。
五、结语
在儿童非虚构文学的广阔天地里,真实性与文学性并非相互排斥的二元对立,而是互为支撑、协同增效的双螺旋结构。真实性赋予作品以灵魂的重量、可信赖的根基和知识的坐标,确保传递给儿童的是经过淬炼的世界真实图景的可靠碎片;文学性则赋予这灵魂以鲜活的血肉、飞翔的羽翼和吸引目光的光彩,使扎根于事实土壤的知识之树得以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唯有深刻洞察儿童认知与情感世界的独特性,恪守严谨求真的知识伦理底线,并娴熟驾驭文学艺术的表达利器,创作者才能在真实性与文学性之间架设一座既坚固可靠又美不胜收的桥梁。这座桥梁将引导年轻的心灵,既脚踏实地,稳稳立足于由真实知识构筑的坚实大地;又能够仰望星空,在文学之光的温暖照耀与指引下,怀揣着永不枯竭的好奇心、无畏的探索勇气和敏锐的审美感知,去拥抱、理解并最终参与塑造这个无比广阔、复杂多变而又充满魅力的真实世界。儿童非虚构文学的崇高使命,正是通过这种真实内核与艺术外衣的完美融合,在稚嫩的心田播下求真的种子,点燃向善向美的火焰,培育兼具科学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素养的未来栋梁。这既是文学的永恒追求,更是教育事业的深邃真谛。
参考文献
[01] 刘丙钧. 图画书为什么重要——论图画书中的图文关系[J]. 中国儿童文化, 2010(00): 153-166.
[02] 尼古拉耶娃 M. 儿童文学中的人物修辞[M]. 刘洊波, 杨春丽, 译. 合肥: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03] 汤锐. 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M]. 济南: 明天出版社, 2000.
[04] 王泉根.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 54-61.
[05] 朱自强. 儿童文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06] Kersten S. The Art of Fact in Children's Nonfiction: A Conversation[J]. The Horn Book Magazine, 2005, 81(4): 407-415.
[07] Nodelman P. The Hidden Adult: Defining Children's Literature[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8.
[08] Piaget J.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M].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1952. (皮亚杰. 儿童智力的起源[M]. 纽约: 国际大学出版社, 1952.)
[09] Sanders J S. A Literature of Questions: Nonfiction for the Critical Child[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8.
[10] Zarnowski M, Turkel S. Nonfiction Literature That Highlights Inquiry: How Real People Solve Real Problems[J]. Journal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2011, 37(1): 3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