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新闻学课程思政融入路径与教学策略研究

期刊: 文学研究文摘 DOI: PDF下载

汤雪梅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摘要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闻学作为接触社会现实、传播公共价值的重要专业课程,其思想政治属性天然明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本文立足高职教育实际,分析新闻学课程思政融入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梳理教学路径与策略,提出强化案例教学、情境互动、评价反馈机制的具体做法。研究认为,高职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应构建“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实践导向”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真正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

高职教育;新闻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价值引导

正文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方针的指引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日益成为落实“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抓手。特别是新闻学课程作为承载意识形态传播与公共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其育人功能亟待从“隐性存在”走向“显性建构”。然而,当前高职新闻教学多以技能传授为主,忽视了课程背后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引领,导致教学层次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难以实现“德技并修”的教育目标。鉴于此,本文试图在结合高职新闻专业学生特点与职业发展需求基础上,探讨课程思政的融入逻辑与实践路径,力求为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育人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操作指南。

一、高职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课程属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

新闻学课程广泛涉及媒介伦理、社会责任、新闻导向等公共议题,自带鲜明的价值引导属性,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基因。诸如“新闻真实”“职业操守”“舆论引导”等教学模块,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媒体的社会功能,还能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清晰的价值判断标准与职业责任意识。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于价值塑造与思维训练的协同发展,而新闻课程恰好为“价值—知识—能力”三者融合提供了清晰路径与实践场景,是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与有效切口[1]

(二)高职学生特征推动课程育人功能升级

高职学生具有技能导向明显、实践意识强烈的特点,但在媒介判断力、公共表达能力与价值立场建构方面普遍基础薄弱,面临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认知困境。将思政教育有机嵌入新闻学课程,有助于其在掌握采访、编辑、传播等操作技能基础上,建立起新闻伦理意识与公共责任观,实现技能训练与人格塑造的“双轮驱动”。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其专业素养,也增强了其对新闻职业的使命担当与社会服务意识,为其未来从事传媒工作奠定良好思想根基。

(三)“三全育人”体系为课程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随着“三全育人”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课程思政被正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目标体系,新闻学课程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其育人功能受到政策支持与制度推动,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高职院校应以此为契机,围绕课程设置、教学评价、资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系统推进课程改革,为课程思政提供组织保障与资源供给,推动思政内容从“外加任务”转化为“内生动力”,使其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实践训练与学生成长全过程,构建多维联动的育人格局。

二、高职新闻学课程思政的融入策略设计

(一)构建“价值点+知识点”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同步规划专业知识点与价值引导点,围绕课程主题提炼核心思想,打破“知识教学”和“思政教育”各自为政的孤立局面。如在“新闻写作”中植入“舆论引导责任”理念,引导学生认识语言表达与社会认知的互动关系;在“新闻摄影”教学中讨论“社会现场的真实还原”与“道德边界”,促使学生理解影像伦理的重要性。通过典型案例、社会热点与时事新闻作为导入素材,引发学生情境共鸣与价值辨析,使知识掌握、思维训练与情感态度三者同步发展,增强课程的综合育人效能[2]

(二)强化“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创新

应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由传统“知识灌输”向“沉浸体验”全面转变,通过案例解析、虚拟演练、角色扮演、实地采编等方式将思政元素深度嵌入新闻实践教学全过程。例如,在“校园新闻采编”项目中引导学生聚焦社会热点、关注基层声音、挖掘民生议题,通过“走进现实”的方式增强其对公共议题的敏感度与报道责任感。在新闻评论写作训练中,可设计“以生为评”任务,让学生围绕具体舆论事件进行分析,提升其逻辑表达与价值辨识能力。通过“场景+任务”双线教学策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能与道德思维,提升课程的实践张力与思政引导力。

(三)建立多维协同的育人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的成效评价应突破传统“知识掌握+技能达成”的单一模式,构建“过程+结果”协同、“定性+定量”结合的多维综合评价机制。在考查学生新闻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其思想认知深化、价值判断建构及行为习惯转化的全过程成果。可引入反思日志、案例报告、采访日志、课堂表现观察等多样化手段,形成覆盖认知、情感与行为层面的“成长档案”,记录其思政素养发展轨迹。评价方式上可探索“同行互评+教师评分+学生自评”相结合路径,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指标体系的立体化,推动课程思政目标落地生根。

三、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支持系统

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第一责任人与价值传递的关键桥梁。应建立“专业知识+思政素养”双提升机制,通过校内外系统培训、教学观摩、研课磨课、实践带教等方式,提升教师价值引导能力与教学融合水平,强化其课程思政意识与话语表达能力。同时,构建涵盖课程设计、资源开发、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等多维度的支持服务体系,打造覆盖不同学科与专业的课程思政资源库,提供典型案例、情境视频、思政元素模板等教学素材,推动“教—学—研—训”一体化教学生态建设,形成教学共同体与专业发展共同体双轮驱动格局。

(二)搭建课程思政与职业育人协同平台

课程思政建设应充分联动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实现“理论讲授—岗位实践—价值引领”的纵向整合。高职院校可依托校园广播站、学生新闻中心、专业实训基地等资源,设置“舆论导向实践项目组”“校园时政专栏”“新闻时评写作训练营”等活动模块,将课程知识、社会议题与思政引导有机结合,打造一体化、项目式的融合教学空间。通过真实报道、专题策划、现场采访等实践任务引导学生表达观点、建构立场、锤炼技能,促使思政教育从“课堂灌输”转向“项目驱动”“岗位共育”,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塑造的双向贯通。

(三)完善制度激励与成果转化路径

制度保障是课程思政建设可持续推进的重要前提。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激励机制,将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积极探索与成果,纳入职称评审、教学业绩评估、课程质量评价与表彰激励范围,切实增强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荣誉感与积极性。同时,应建立课程思政成果资源化与推广机制,对优质案例、创新课件、教学视频、实践项目等进行分类归档与示范输出,通过校内展示、校际交流、平台共享等方式实现成果的推广应用,助力构建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发展体系[3]

结语

高职新闻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理念引领,更需路径创新与制度保障。本文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师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系统性策略,指出推动课程思政“融进来、活起来、实起来”是实现“德技并修”的关键一环。未来应不断推动机制建设与教学创新相结合,打造专业教育与思想引领协同育人的高职课程体系,为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坚强思想支撑与育人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瑞芳, 王璐. 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路径研究[J]. 教育导刊, 2024(6): 52-56.
[2] 陈国强. 高职教育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24(4): 33-37.
[3] 孙利民. 媒介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研究[J]. 中国传媒教育, 2025(2): 41-4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