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师: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的生平、贡献与品格

期刊: 文学研究文摘 DOI: PDF下载

刘政

420104198707201232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引言:宗喀巴大师(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者、佛教理论家。青海湟中人。藏语称湟中(今塔尔寺所在地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早年间,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精神追求,并迅速成为杰出学者和修行者。

19岁时,宗喀巴决定接受密续灌顶并投入内心修行,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寻求真理与智慧,并实践持戒、修禅、观想和般若智慧。他的研究涵盖了佛学、道理、逻辑学以及其他哲学领域,使他成为当时最受尊敬的智者之一。并且宗喀巴大师是格鲁派的创始人,这一派别在藏传佛教中占据重要地位。格鲁派的成立标志着佛法传承的整合和整顿,为后来的学者和修行者提供了清晰的学习和修行体系。

宗喀巴大师在佛学上有卓越的造诣,他深刻理解经典,并对佛法进行系统整合。他的学术贡献使得格鲁派成为藏传佛教中具有学术深度和宽广度的一支,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宗喀巴大师对清净戒律的强调对整个藏传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修行和教导使得戒律成为修行者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维护佛教的纯净性树立了榜样。

宗喀巴大师对西藏文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佛学方面,还涉及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他的影响在整个西藏文化中可见,为该地区的文明和思想传承留下了重要的遗产。

一、生平

一、早年教育与印度游学

公元1357年十月二十五日大师乘愿降生于青海省西宁附近的宗喀,出生后剪脐带滴下的鲜血,入土后长出一株白色的旃檀树,此树后来枝繁叶茂,每片叶子上都长有狮子吼如来像,遂称呼此树为古本,意为十万佛身,后人于此地建塔造寺,并以十万佛身命名寺院,也就是今天的塔尔寺,此树现尚存于寺内

其父亲名鲁本格,是元末兼管当地军民政务的地方实力派官员—达鲁花赤,母亲星萨阿切,共有子女六人,宗喀巴排行第四宗喀巴三岁时,从第四世大宝法王若比多杰受近事戒(居士戒),七岁入夏琼寺,正式拜顿珠仁钦为师,受“胜乐”、“喜金刚”、“大轮”、“大威德”等密宗灌顶,后受沙弥戒,16岁前往卫藏学法,学习《中观论》、《因明论》、《般若经》、《律经》。29岁时在雅隆的南杰拉康寺,从楚臣仁钦等受比丘戒,此后学习十五部大论,在立宗答辩时表现非凡。30岁时恭请错钦薄寺住持戒宝律师为亲教师,错巴吉津寺住持慧依为羯磨阿阇黎;错巴吉津的维那福德金刚为屏教阿阇黎,还有两个寺院的持律比丘为证戒僧众,受比丘戒34岁时,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深造。42岁时,得到佛护的《中论释》,认识到月称和清辩两家见解的异同,了悟到“缘起性空”,提倡“应成派中观见”。 44岁(1403年)时,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为蓝本完成重要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内容为显教的教法。49岁完成对于密教的著作《密宗道次第广论》。此两本著作,被民国时期的法尊法师(1902-1980)翻译成汉文。 52岁时,宗喀巴造了《辨了不了义论》、又于《中观论广释》造讫时,广为宣讲;续又讲学《中论》、《密宗道次第》等论著;隔年于格登寺讲述了《菩提道次第》、《集密月称释》法著等。 [5] 59岁时,宗喀巴大师另造《菩提道次第略论》,62岁于格登寺《入中论广释》造迄,第二年刻成了《集密根本经》;63岁时(1419)大师宣讲《胜乐轮根本经》等显密诸法,完成了《胜乐轮根本经释》。同年的十月二十五日圆寂。1419年(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宗喀巴在拉萨甘丹寺圆寂,时年63岁。圆寂时,将自己的衣帽传给贾曹杰,于是贾曹杰继承了甘丹寺住持之位。藏传佛教史上将宗喀巴、贾曹杰、克主杰合称为“师徒三尊”。后世为了纪念宗喀巴,在其圆寂之日了设立燃灯节,于藏历每年十月二十五日期间举行。           

二、帕木竹巴政权的支持

任何宗教的崛起都和政权的支持脱不开关系,宗喀巴大师也不例外,对宗喀巴宗教改革运动支持授助最多的就是帕竹地方政权。特别是在格鲁派初期的急速发展,基本上全部有赖于帕木竹巴政权。帕竹地方政权在14世纪建立之初就开始整顿佛教戒律,但精力主要耗在政治统治之上,帕竹政权虽然掌控卫藏百余年,但其帕竹噶举派却一直不很强势,也没有涌现多少有影响力的高僧。现在出现了一位大师宗喀巴来进行宗教改革,当然令帕竹掌权者满意。因此,虽然宗喀巴当时属噶当派而帕竹属噶举派,他们仍然给予宗喀巴以不懈的支持。其中包括帕竹政权掌权人、明朝册封的阐化王札巴坚赞及其它一些上层人士的支持,当宗喀巴倡导宗教改革时,时任帕竹政权领袖对他极为看重,不但将宗喀巴大师请到丹萨替寺讲法,弘传其思想,还拿出巨量的财物,支持他创建甘丹寺和举行规模宏大的祈愿法会。他花费大量财力物资,召集数以万计的各派僧人,在拉萨大昭寺举办规模巨大的祈愿法会,扎巴坚赞及其下属官员还带头参加。这个传昭大会既是西藏全区性的、各教派都参加的一个重要法会,又由黄教首领宗喀巴作这个法会的主持人,扩大了宗喀巴改革佛教的影响,树立了黄教的优势。

宗喀巴于1409年的藏历正月间,在拉萨发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型法会,证明在当时他已经成为西藏佛教界公认的领袖人物,无论从宗教思想体系、社会活动能力看,都具备了建立一个新教派的条件。法会之后,宗喀巴依靠帕竹及其属下贵族仁钦贝、仁钦伦布父子为施主,在拉萨东50里的旺古尔山旁创建甘丹寺,以该寺为主寺创立了格鲁派。这些大事,对格鲁派的意义尤其巨大。以至于,此事发生的1409年(明永乐七年),被认为是格鲁派的创立之年。在阐化王及其属下官员的资助下,宗喀巴创建了甘丹寺,他的弟子绛央却吉和释迦耶歇,相继创建了哲蚌寺和色拉寺。三个寺的规模都很大,成为黄教在前藏的三个主寺,故而通称三大寺。三大寺建成后,大量原属噶丹派的分散在各地的寺院和僧人都纷纷改宗格鲁派。继后,该派僧人又多方设法在卫藏各地复兴旧寺和创建新寺,使格鲁派主属寺院大量涌现,寺院僧人迅猛增长,格鲁派的势力在西藏强大起来。

随着,哲蚌、色拉、扎什伦布等大寺纷纷创建,格鲁派急风暴雨般崛起的速度,令所有教派侧目。与此同时,帕竹对格鲁派能够提供的帮助,也就到此为止了。

三、格鲁派的创立和贡献

格鲁派的创立:宗喀巴大师创立了格鲁派,这一宗派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传承之一。格鲁派强调对佛教戒律的严格遵守、学术传承的重要性以及修行实践的注重

格鲁派的教义整合:第一,宗喀巴大师在教义整合中强调了清净的戒律。他认为戒律是修行的基础,必须严格遵守以保持心灵的清净。这对格鲁派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成为注重戒律的佛教学派。第二,强调清净的僧团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他的戒律强调和对僧人的教导有助于确保僧团的纯净性,为佛教的长久传承提供了坚实基础;第三,在西藏建立了许多学院和寺庙,成为佛教学术和修行的中心。这些学院不仅培养了大批僧侣和学者,也为佛教的推广提供了场所和组织第四,在教义整合的同时,通过大量的文学著作和弘法活动,将他的教义传播给信徒和后来的学者。这些文献不仅成为格鲁派的学术基石,也为修行者提供了宝贵的修行指导。宗喀巴大师致力于注释传统经典,使之更易理解和应用于实际修行。他通过深入研究经典,为后代提供了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推动了佛教教义的传承第五,为了确保教义的传承,他制定了格鲁派的教规和传承体系。他亲自任命继任者,使格鲁派得以延续,确保其传统的保持;第六,这一系列努力最终在宗喀巴大师的领导下形成了格鲁派。格鲁派以整合的佛教教义、强调戒律和清净传统为其独特标志,成为西藏佛教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派。格鲁派的建立形成了西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念和传承体系在后来的发展中对西藏社会和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宗教行者的模范品格

宗喀巴大师以严格遵守戒律为自己树立了榜样,他的生活和修行方式表现出对清净戒律的高度尊重。以下是宗喀巴大师如何严格遵守戒律的一些具体方面:

宗喀巴大师在印度和尼泊尔广泛游学时,深入研究了佛教经典和戒律体系。在他的著作中,不断强调戒律的重要性,并提供详细的戒律教导。他的文学作品成为格鲁派学者和修行者学习戒律的重要参考。宗喀巴大师通过自身的修行生活成为戒律的模范。他不仅在言行上严守戒律,还以正直、慈悲、忍辱的榜样影响着他的弟子和追随者。

宗喀巴大师着重规范僧团的戒律,确保僧侣严格遵循清净的行为规范。他通过明确的教规和纪律确保僧团的清净性,从而维护佛教的道德标准。并且亲自指导修行者如何遵守戒律。他对弟子进行个别指导,解答疑难,确保每个修行者都能理解并正确实践戒律

宗喀巴大师本人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追求精进的修行。他通过个人的坚守和修持,向信徒和僧团展示了严格遵守戒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不仅关注表面的行为,更注重内心的净化。这种原则性的坚持使得他的戒律生活更具深度和真实性。

宗喀巴大师以其慈爱关怀弟子的精神领袖形象,通过实际的指导、鼓励、激励和慈悲态度,为弟子们树立了一位慈祥而睿智的导师,成为格鲁派和整个佛教传统中不可磨灭的灵感来源。

五、影响与遗产

(一)宗喀巴的教导对格鲁派及藏传佛教的深远影响   

宗喀巴大师一生的著述极多,全集藏文推萨版共18帙,160多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菩萨戒品释》、《密宗根本罪释》、《事师五十颂释》、《中论广释》、《辩了不了义善说藏论》、M密宗戒注释成就穗》、《囊则敬寺所说比丘学处》、《金刚持道次第秘密枢要解》、《一切怛多罗吉祥集密广释明灯论贯注》、《安立次第解说集密要义明释》、《怛多罗王吉祥集密优婆提舍五次第明灯》、《趋入空性正见之阶梯》《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菩萨道次第略论》《金鬘疏》《苾刍学处》。其中《密宗道次第》与《菩提道次第》一明密乘,一明显教,是宗喀巴生平最主要的两部著作。分别论述了显宗和密宗的修道次第,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二)宗喀巴的传承与后续发展

宗喀巴大师著名弟子有贾曹杰(原名达玛仁钦、甘丹寺第一代坐床者);克珠杰(原名格雷贝桑,后工追认为第一世班禅);绛央却杰(原名扎西贝丹,哲蚌寺的建立者);绛钦却杰(原名释迦也失,为向内地传格鲁派教义的最有力者);根敦主(扎什伦布寺的创建者,后世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推·喜饶桑布、麦·喜饶桑布、喜饶僧格等。藏传佛教史上将宗喀巴大师、贾曹杰、克珠杰合称为“师徒三尊”。宗喀巴及其弟子还修建了著名的拉萨三大寺即甘丹、哲蚌和色拉寺,三大寺与另外三大寺成为后来格鲁派六大丛林(另三座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三大寺对藏族地区的政治、宗教都有重大影响。

格鲁派影响遍及西藏、青海、四川、云南及蒙古族地区。黄教从明朝初年就一直受到历代中央政权的大力支持,位居藏传佛教各派之首,影响至今不衰。

六、结论

宗喀巴大师的生平、贡献与品格在藏传佛教历史中不可磨灭地位,他在藏族佛教历史上以其卓越的学识、慈悲心和对正统佛法的贡献,成为格鲁派及整个藏传佛教的重要精神领袖和启蒙者。除了其伟大贡献之外,宗喀巴大师还以其超凡卓越的品格而闻名。

特别是对密宗方面一些阐释上,并不提倡双修,认为双修可以在观想中进行,还有一点是净化佛教内部的东西,佛教传入以后吸收了很多本教的东西,这些文化在早于格鲁派时期的教派里非常凸显,宗喀巴对这些进行摘选和删除,使得佛教内部更加清洁。其次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威连西葛(格西制度)对于学习佛教经典有个一个层次学习的制度,使得学习变得更加清楚。在之宗喀巴建立佛教哲学体系,使得宗教中讲的成佛的道路并没那么容易,提出人们应该按照次地有规律的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使得自己在16世内可以成佛,而并不是即身成佛。形成了一种不断学习进步的这样的体系。使得显宗和密宗划分上比较清楚。他在格鲁派的创立过程中系统整理了传统佛教教义,强调了修行的实践性,并通过《大圆满道次第广论》提供了详尽的修行指导。他的逻辑分析和哲学著作,如《辨正理论》,为佛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宗喀巴大师对僧团的规范和修行纪律的强调,使得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得以确立,并为后来的学者和修行者提供了可靠的指南。他的传统弘法方式在藏区和邻近地区广泛传播,形成了格鲁派的影响力。

总体而言,宗喀巴大师通过整理教义、强调实践、提供清晰的修行路径以及巩固学术基础,为格鲁派和整个藏传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来的佛教传承和学术研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法尊《宗喀巴大师传》,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4

2.却西·洛桑贝丹农日加措《塔尔寺志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21.1

3.陈庆英《西藏历史图说》,华文出版社,2021.1

4.弥勒大乘庄严经》,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9.12

5.陈楠,任小波《藏族史纲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7

6.郑汕《西藏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1

7.宗喀巴《入中论善显密意疏》,青海人民出版社,2019.3

8.宗喀巴《菩提道次第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7

9.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7

10.宗喀巴《菩萨戒品释》,青海人民出版社,2019.6

11.宗喀巴《中论广释》,西藏人民出版社,2017.1

12.宗喀巴《辩了不了义善说藏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4

13.宗喀巴《趋入空性正见之阶梯》,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9

14.宗喀巴《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4

15.宗喀巴《菩萨道次第略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18.7

16.宗喀巴《金鬘疏》,西藏人民出版社,2019.1

17.宗喀巴《苾刍学处》,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12

18.尕藏加《世界佛教通史第七卷中国藏传佛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2

19.《宗喀巴传论》,王森,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1965

20.《宗喀巴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王尧,褚俊杰,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作者简介刘政1987.07-),汉族湖北博士高级职称研究方向宗教佛教藏传佛教等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