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意识形态建设对技术创新团队凝聚力的影响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国企;意识形态建设;技术创新团队;凝聚力
正文
一、 引言
国企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技术创新团队承担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任,团队凝聚力直接影响创新效率与质量[1]。当前复杂市场环境和激烈科技竞争中,国企团队面临巨大创新压力,成员结构多元、价值观多样,提升凝聚力成为迫切难题。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国企独特的政治优势,旨在构建统一价值体系与精神追求,为团队凝聚奠定思想基础。但部分国企的意识形态建设与团队实际需求脱节,未能有效转化为凝聚力提升动力。因此,深入研究国企意识形态建设对团队凝聚力的作用机制意义重大:理论上有助丰富交叉领域研究,揭示作用机理并提供新视角;实践上可指引国企优化意识形态建设策略,使其契合团队需求,有效增强凝聚力、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技术突破,从而保障高质量发展。
二、国企意识形态建设与技术创新团队凝聚力的内涵及关联
2.1 国企意识形态建设与技创团队凝聚力内涵
国企意识形态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合国家意志、企业精神和员工价值追求的思想体系,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国企特色精神并培育责任意识,通过理论学习、文化浸润等多元途径内化为员工自觉行为。技术创新团队凝聚力则指成员为达成共同创新目标而形成的紧密合力,表现为高度认同感、归属意识及主动协同、资源共享的行为状态,其强弱受目标一致性、价值共识等因素影响,高效团队能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创新效率。前者侧重价值引领与思想根基,后者聚焦协同联动与创新效能。
2.2 二者的内在关联
国企意识形态建设与技术创新团队凝聚力具有逻辑同构性。一方面,前者为后者奠定价值共识基础。意识形态倡导的集体主义、创新精神与责任担当,与技术创新团队所需的协作意识、攻坚意志高度契合,有助于引导成员形成共同价值目标,增强组织黏性。
另一方面,后者是前者建设成效的重要外显。当意识形态理念深入团队并转化为协作实践与创新行动时,团队凝聚力自然提升;而强大的凝聚力又会进一步强化成员对国企意识形态的认同,并将其外化为组织行为,形成相互强化的良性循环。
三、国企意识形态建设对技术创新团队凝聚力的影响路径
3.1价值引领:强化成员价值认同
国企意识形态建设通过传递共同价值理念,引导技术创新团队成员明确“为何创新”、“为谁创新”的核心问题,达成价值共识。例如,宣扬“科技报国”、“产业报国”精神,促使成员理解技术创新不仅是个人发展所需,更是服务国家战略、驱动企业进步的责任,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企业价值的统一[2]。
当成员对意识形态倡导的价值产生共鸣,能有效减少价值冲突,增强团队认同感,进而在创新活动中主动协作,提升凝聚力。例如,在芯片等关键技术攻关中,国企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强化团队使命感,激励成员甘于奉献、协同奋斗。
3.2目标协同:聚焦团队创新方向
国企意识形态建设通过阐明企业发展愿景与创新目标,为技术创新团队确立方向指引,实现目标协调一致。意识形态蕴含的战略意图(如“成为行业技术引领者”)将转化为团队具体研发目标,使成员个人工作方向与团队、企业整体目标紧密契合。
在意识形态引导下,技术创新团队能减少方向分散与资源内耗,集中力量突破关键难题。例如,国企在新能源领域强调“绿色发展”目标,引导技术团队围绕相关研发形成统一方向,成员分工协作、高效推进,增强执行力与凝聚力。
3.3文化浸润:营造积极团队氛围
国企意识形态建设通过培育特色企业文化,为技术创新团队创设包容、进取、协作的环境,实现文化熏陶凝聚。意识形态中“鼓励探索、宽容失误”、“尊重人才、崇尚技术”等理念,转化为团队文化氛围,使成员在创新中感受支持,敢于尝试新思路、新方法。
例如,宣传内部创新典范事迹、组织“技术沙龙”等活动,将意识形态理念融入日常互动,促进成员间信任与沟通,减少层级隔阂与部门壁垒,形成“休戚与共”的情感纽带,提升归属感与凝聚力。
3.4激励赋能:激发团队奉献精神
国企意识形态建设通过构建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双元激励机制,为技术创新团队注入动能,实现激励驱动凝聚。意识形态倡导的“按劳分配”、“贡献导向”理念,引导企业建立与创新成果挂钩的激励制度,同时通过表彰“创新标兵”、“模范团队”等方式给予精神嘉奖。
该机制呼应意识形态中“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理念,能激发成员奉献精神,使其更愿为团队目标投入精力,主动分享知识与经验,形成“互助协作、共同发展”的局面,增强团队凝聚力。
四、国企意识形态建设在提升技术创新团队凝聚力中存在的问题
国企意识形态建设在提升技术创新团队凝聚力中存在多方面问题:一是建设内容与团队需求脱节,过度侧重宏观理论宣传而忽视"创新方法论""知识产权保护"等实际问题,导致成员产生疏离感;二是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仍沿用传统会议宣讲模式,未能结合高学历年轻化团队特点运用案例研讨、技术沙龙等互动形式;三是与团队管理实践融合不足,意识形态理念未有效转化为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如绩效考核侧重个人成果而忽视集体协作;四是忽视成员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方式而未兼顾教育背景、专业领域等多样性需求,影响整体价值认同的形成。这些问题共同制约了团队凝聚力的有效提升。
五、优化国企意识形态建设以提升技术创新团队凝聚力的策略
5.1精准对接需求,丰富内容
国企意识形态建设需紧扣技术创新团队工作实际和成员需求,优化内容。在坚持核心价值理念基础上,增设创新主题内容,如“创新案例解读”、“知识产权保护”、“科研伦理”等,实现宏观理念与微观实践的融合。
例如,宣传“创新精神”时,可结合团队正在攻关的技术项目,剖析所需协作与攻坚精神,使内容更贴近成员认知和工作场景,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
5.2创新方法,提升实效
采用团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建设。推广案例教学,用优秀团队协作案例解读集体主义、创新精神;组织“技术沙龙+思想分享”,促进技术交流与理念探讨;利用新媒体(短视频、线上平台)推送互动性强的内容。
邀请行业专家、老科技工作者结合经历讲述“科技报国”故事,以榜样力量提升教育效果。
5.3融入管理实践
将意识形态理念融入团队管理全流程,实现“理念—制度—行为”转化。团队目标设定需体现“国家需求导向”与“企业战略”,与使命统一;绩效考核中增加“团队协作贡献”指标,奖励知识分享与协作攻关;团队文化建设需培育“开放、包容、协作、攻坚”氛围,呼应创新精神。
通过管理实践固化理念,促使其转化为团队协作行为,增强凝聚力。
5.4关注差异,分层引导
针对团队成员个体差异,实施分层引导。对青年技术人员,侧重“职业成长与企业共融”理念,助其规划发展路径;对核心骨干,强调“技术突破与国家责任”关联,激发使命感;对团队负责人,强化“引领协同创新”担当意识。
通过谈心谈话、小组讨论了解成员思想困惑与需求,针对性解决,增强认同感,提升整体凝聚力。
六、结论
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建设显著提升技术创新团队的凝聚力[3],通过价值引领、目标协同、文化浸润及激励赋能等多元途径,有效强化团队成员对共同价值目标的认同感与协作意愿。
当前国有企业相关工作仍存在内容与实践脱节、形式载体单一、与管理体系融合不足及个体差异重视不足等问题。可通过精准对接团队需求、创新方法载体、深化管理实践融合、实施个性化引导等策略予以优化,以充分释放其对团队凝聚力的促进作用。
未来国有企业需持续探索契合技术创新团队特征的意识形态建设路径,通过强化凝聚力与提升创新效能,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坚实支撑,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有效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郁.政策“组合拳”推出科创债迎来新机遇[J].债券,2025,(06):19-23.
[2] 周自娜.如何利用新媒体推动国企宣传思想工作提升[J].社会与公益,2025,(01):135-137.
[3]兰琳.聚焦二十大,弘扬主旋律,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J].中外企业文化,2022,(12):8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