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孝道文化比较探析

期刊: 文学研究文摘 DOI: PDF下载

包艳琳

湖南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12

摘要

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几千年来一直在我国世代相传。而西方国家在《圣经》经典影响下,也把孝道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与人相处法则的第一条就是孝敬父母。本文从分析中国孝道特点、西方孝道特点开始,并举孝子之例对孝道文化进行说明,而后探析中西方孝文化异同,使我们更好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孝道的内涵与践行,促进中西方孝道文化交流健康发展,更加深入弘扬我国传统孝文化。


关键词

中西方;孝道文化;比较分析;《二十四孝》;《圣经》

正文


一、我国孝道文化分析

中华民族两大基本道德行为准则为忠和孝,其中孝道指为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奉养父母并遵从其心意使其喜悦安康的行为标准。孝道是中华文化最基本、最核心的道德观念。《说文解字》中对孝的定义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是说要善待奉养父母,代代相传。《孝经》开宗明义章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说明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的源头。孝之要求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因为那是从父母而来的;要努力行正义之事,功成名就,报答父母,使父母显赫。孝的本质是奉养父母、为国效力、修身积善。传统孝德包括以下十条内容:1、奉养父母(养体和养志),2、敬爱双亲,3、顺从父母,4、谏亲以理,5、继承志业,6、传宗接代,7、葬之以礼,8、尊敬祖宗,9、立身行道,10、忠君爱国。也可按封建传统孝道文化分为生孝和死孝,生孝指奉养父母,遵父母命,不违背父母意愿。死孝指子女对祖宗、双亲的祭拜与敬仰。生孝和死孝在我国封建社会被统治者重视并推崇,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孝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做人之根本。儒家八德孝为先,甲骨文中“孝”字的上边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表明儿孙搀扶老人,供养父母长辈。《论语》中说孝顺父母是仁爱的根本,《孝经》中也讲孝乃是天道常规,地道法则,也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规矩。

《二十四孝》记载了我国孝子的事迹,其中最早的孝行就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舜“孝感动天”的故事。相传舜的父亲和继母,还有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都对他很不好,多次设计加害于他,但舜非但没有怀恨在心,反而以德报怨,仍然对他们十分亲近,关爱有加。舜耕田时有大象跑来为他拉犁,有鸟儿飞来为他播种,人们都传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才有的景象。尧帝听说了他的故事后,派人考察是否如此,果真没让尧帝失望,尧便让自己儿子向他学习,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了舜,最后还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承帝后,仍以孝待父母,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舜帝是中华孝道文化之鼻祖,是三皇五帝中最注重孝道的帝王。《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虞舜的孝心让他蒙福称帝,流传千古。孔子得意门生子路“百里负米”的孝道故事同样家喻户晓。仲由家贫,常食野菜,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列鼎而食。叹曰,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称赞子路的孝行,说你真是父母生前尽心孝顺,父母死后仍无尽思念他们的好典范。故诗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二、西方孝道文化分析

西方孝道文化主要受《圣经》影响,以听从上帝耶和华戒律、尊敬父母、平等关爱等思想为主。其孝道本质为敬畏上帝、报恩友爱。《圣经·诗篇》71:6写到:“我从出母胎被你扶持,使我出母腹的是你,我必常常赞美你。”从中可见,藉由信仰,父母作为上帝的代理人,行使生养、指引、管教孩子的权力。摩西十诫中,前四诫阐明人与神应有的关系,后六诫劝导人与人应有的关系,而承上启下的第五诫即是关于孝敬父母的,说:“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圣经·马太福音》22:37-40记载:“你要尽心、尽兴、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西方在基督教思想影响下,爱神是第一位的,由希腊语“阿加佩(Agape)”之意,即“上帝之爱,基督之爱,完全之爱”为最大衍生,爱父母是在上帝的教诲中或说在属灵的生命中更好地进行,与父母和平、平等相处,使父母得智慧、得喜乐、得长寿。《圣经·以弗所书》6:1-9讲到:“你们做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你们做仆人的,要惧怕战兢,用诚实的心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好像听从基督一般。不要只在眼前侍奉,像是讨人喜欢的,要像基督的仆人,从心里遵行神的旨意。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因为晓得各人所行的善事,不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赏赐。你们做主人的待仆人,也是一理,不要威吓他们,因为知道他们和你们,同有一位主在天上,他并不偏待人。”从这段经文可知西方孝道观是以爱上帝为根基,父母与子女在主耶稣的爱里互相爱护、互相扶持、平等相处,父母代神教养儿女,儿女从心事奉父母。

西方行孝得福的故事也有不少,著名的有《圣经》旧约第八卷和第十七卷的《路得记》和《以斯帖记》,分别记载了犹太民族历史上两位女性因孝蒙福、因孝救族的事迹。以色列士师时期,国中闹饥荒,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以法他人名叫以利米勒,他带着他的妻子拿俄米和两个儿子玛伦和基连来到摩押地寄居。以利米勒死后,两个儿子娶了当地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在摩押地住了大约十年,两个儿子也死了,只剩下拿俄米和她的两个儿媳,拿俄米就想回她本乡犹大地去,于是打发她两个儿媳回娘家。俄珥巴恭敬地与婆婆告别,可是路得却舍不得她,执意要跟随拿俄米回犹大地,她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于我。”(《圣经·路得记》1:16-17)回到伯利恒,正是割麦穗的时节,路得就去田间拾麦穗,正好来到了公公亲族一个名叫波阿斯的大财主的田里。波阿斯由于听说路得对婆婆的孝心,特别吩咐仆人照顾路得,让她在他田里拾麦子,还故意让仆人从捆中拿出些麦穗放在地上给她拾。于是,路得勤勤恳恳拾麦穗,不曾偷懒,很少休息,婆婆拿俄米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不忍路得跟着自己受苦受累,想为她寻一良人。于是婆婆撮合波阿斯与路得,两人终成眷属。众人都对拿俄米说:“有这儿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好。”(《圣经·路得记》4:15)路得纵使丈夫已故,仍孝敬婆婆,对婆婆不离不弃,所以得到婆婆的感激与祝福,终为她觅得好人家。路得因孝不但自己福满衣食无忧,后嗣也人才辈出,圣经中记载的鼎鼎有名的义人大卫王就是路得的曾孙,连基督耶稣也是从她的后裔而生。另一位是古波斯王后、犹太民族女英雄以斯帖的故事,古波斯帝国亚哈随鲁王在位第三年,王给首领、权贵和臣仆摆设筵席,亚哈随鲁王饮酒畅快时,命太监请王后瓦实提前来展示其芳容丽质,给王助兴。哪知王后瓦实提并不遵王旨意前来,扫了亚哈随鲁王的兴致,王遂怒火中烧,决意把瓦实提的后位赐予比她更美之人,随即下令从全国选取美貌女子欲立新后。那时,波斯书珊城有一个犹大人,名叫末底改,他抚养了叔叔的女儿以斯帖。以斯帖当时也被送入王宫,由于以斯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狮子大开口,她一无所求,所以宫内太监和凡见她的都很喜欢她,他们就恩待她,让她住上好的房屋,配备侍女服侍她,给她需用的香料膏身。以斯帖进了宫仍然像从前一样遵从养父的教诲,养父末底改嘱咐她不可将籍贯宗族告诉任何人,她就缄口不言。经过一年的洁身膏体,以斯帖终于见到了亚哈随鲁王,王见以斯帖后非常喜爱她,胜过爱其他女子,所以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头上,立她为王后。后来,奸臣哈曼由于记恨末底改要杀害末底改和他的本族,就是全城的犹大人,末底改情急之下请身为王后的以斯帖帮忙。当时宫中规定,若未蒙召,擅自入内院见王者必须处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否则不得活命。以斯帖开始也非常害怕,因为王近来并未召唤她入院,但是末底改劝服她说,当初上帝让你当上王后,不也是为了今日能借你之手救你的民族吗,如你今日不愿救助,神也必用其他方法救他的子民,那又于你何益呢。于是,以斯帖存着敬畏上帝的诚心和顺服父亲的爱心,冒死求见亚哈随鲁王,王见是以斯帖求见就甚喜悦,立即伸出金杖,答应了她的请求,最后终将哈曼恶行揭露并判处死刑,救下全城犹大人。以斯帖的孝心使她当上了王后,并以此救了全族人的性命。

三、中西方孝道文化异同

(一)中西方孝道文化相似之处

孝者对待父母和颜悦色,使父母时常高兴。《论语》中子夏问孝记载:“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礼记·檀弓下)《圣经·箴言》23:24-25的说法也相似,“义人的父亲,必大得快乐。人生智慧的儿子,必因他欢喜。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

孝者对父母要尊敬、要几谏、要顺从。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做子女的如果觉得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若父母不听,做子女的还是要恭恭敬敬地顺从父母的意思,心里不能怨恨。圣经中也有同样的教诲,《圣经·歌罗西书》3:20言:“你们做儿女的,要凡事听从父母,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圣经·箴言》1:8训诫:“我儿,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圣经·箴言》23:22教导:“你要听从生你的父亲,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她。”

我国的大孝指借着对父母的孝心,从而修身、立德、守义;西方的大孝指借由对父母的爱,从而表达对上帝的敬爱。两者都是从孝道延伸至过上正义、德善的人生。

孝者需爱惜保护自己的身体,《礼记·祭义》指出,“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同样,《圣经·哥林多前书》6:19中说到:“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么,这圣灵是从神而来。”

(二)中西方孝道文化相异之处

西方孝道的本意更加接近共同尊敬上帝、互爱互助,父母与子女没有太多责任与义务。但我国的孝道更注重责任与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说明: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指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我国家庭伦理中的孝,主张父母的权威,在充分肯定父母权威的基础上,子女也可行使谏诤权。而西方由于基督教思想普遍盛行,父母与子女在耶稣基督里也是兄弟姐妹,所以更加注重平等观念。且当对父母的孝与上帝的心意发生矛盾时,要以神的心愿为念,就是要在主耶稣基督里顺从自己的父母,孝道是在上帝真理中的诸德之首。敬爱父母是爱上帝的自然延伸,敬畏上帝要通过爱父母来体现,实际生活中与父母的孝亲关系是在爱上帝的架构中展开的。所以,西方孝道的最终归属是敬畏上帝,上帝是最高权威。

《论语·里仁篇》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观念,把父母摆在行善首位的特点,即“百善孝为先”。而西方国家更注重人神关系,每个人从神领受的使命都不相同,所以父母非常尊重子女自身想法,鼓励他们独立,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不对子女的想法和行为进行过多干涉。

中国的孝与礼不可分割,《论语》子游问孝篇说到,人们认为能养活父母就是孝了,可是人也能喂养犬马,如果不敬重父母、以礼待父母,那与喂养犬马有何区别呢。克己复礼从孝起,爱、敬、忠、顺、无违都是孝的展现。西方国家如美国则比较淡化孝道中的礼仪,他们更加注重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子女对长辈的称呼也比较亲近平等,可以直呼其名,像朋友一样相处,在我国这种行为则是缺乏礼数的表现。

四、结语

在长期各自文化背景影响下,中西方孝道文化看似差异很大,实则有很多共通之处,像是教导我们不但要孝敬父母、积德行善,还要修身养性、守正报国、敬畏神明,即从小孝到大孝。我国作为礼仪之邦,非常注重孝道之礼节,如尊重长辈、服从长辈命令不逾矩等;而西方孝道则更加注重平等互助、亲切友爱、报恩还情、称兄道弟等相处方式。但无论如何,孝道文化都是家庭和谐的根本,也是国家昌盛的根基。希望中西方能相互理解,减少文化误解与摩擦,在孝道文化交流上相得益彰,助力各自共建父慈子孝的幸福社会。

参考文献:

[1] 柴永昌.中华传统孝道的基本精神及当代价值[J].华夏文化,2022(02):4-8.

[2] 冯玉君.儒家仁爱与基督教圣爱的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

[3] 胡姝慧.《论语》与《圣经》中孝道思想的比较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4] 梁晓敏. 《论语》与《圣经》中孝道思想的比较研究[C]//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10).[出版者不详],2020:83-85.DOI:10.26914/c.cnkihy.2020.051023.

[5] 刘强.中华孝道与爱的教育[J].走进孔子,2022(05):1-14.

[6] 乔晓妍.中西方家庭德育之孝亲观的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3.

[7] 圣经和合本[EB/OL].www.godcom.net/hhb.

[8] 孙慧娟.中美两国孝道伦理教育比较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7.

[9] 周忠新.圣经中的孝道思想[J].中国宗教,2010(07):50-51.

作者简介:包艳琳,女,1989年5月出生,祖籍安徽泾县,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