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研究

期刊: 文学研究文摘 DOI: PDF下载

王营

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实验学校 单位邮编:463300

摘要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不但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还可推动其信息提取、文字理解、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良好发展,这对培养他们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有着积极影响。本文将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借助恰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中获得良好学习体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及价值。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正文


前言:数学是小学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且此门学科也是为后续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等课程奠定良好基础的科目,其用途极为广泛,因此对学生未来发展而言尤为关键。而应用题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往往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为此,教师应在新课改背景下,有意识地优化教学模式,将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围绕日常生活,创设生活化应用题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环节中,教师应遵循新课改相关要求,对以往教学理念及方法进行优化与改进,并扩充教学模式,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化数学思维。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了解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各个角落,且学习数学并不是为了提高成绩,而是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有效解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并有效创设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譬如,教师可创设出这样一道问题:“小明家中有一个长方体游泳池,其长为三米,宽为两米,深为一米,若想在游泳池四壁和底部均贴上瓷砖,则需要用到的瓷砖面积为多少?”该题目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让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在他们思考期间,教师可为其引出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二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内容。当学习完该内容后,他们将会自然而然的将问题有效解决。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让教学价值得到充分展现。除此之外,为了使应用题呈现模式更加丰富,教师也可把学生思维引入到其他生活层面,让他们仔细观察家中与正方体和长方体相关的物品,自行测量其长、宽、高,且尝试着设计部分应用题,且将最终结果计算出来,如此一来,可推动他们解题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并使其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二、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改提出及不断推动下,要求教师注意突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并重视对他们学习积极性及探索欲望的激发,使其自主分析及探究能力得到加强。为此,需要教师对以往一言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在实际教学期间,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及习惯,这对他们后续实现高效学习将起到积极影响。同时,教师还需把应用题教学和学生兴趣爱好相融合,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创设,如此一来,即可使应用题的教学效率得到保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章“多边形的面积”为例,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创设出相应情况,从而让学生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堂上。譬如:“某学校为了在礼堂举行迎国庆的晚会,要对大礼堂进行粉刷,而通过专业人员测量,已知大礼堂的长为80米,宽为60米,高为13米,其中用于装饰的一块平行四边形墙面无需粉刷,其底为5米,高为8米,现在要使用的涂料为每平方米20元,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整个大礼堂粉刷完毕后,需要支付工匠多少元钱?”该应用题有着较强实用性,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当此问题提出后,他们将形成浓厚的探究欲望,而为提高活动趣味性,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解答,看哪组能够最快得到正确答案。在他们探讨和交流时,教师应在一旁实施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解题期间形成正确思路,且若遇到组内成员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也可及时向教师请教,如此一来教师即可借助针对性解决方法,让应用题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并充分彰显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2]

三、累积数学知识和相应技巧,加强学生解题能力

学生只有具备充足的数学知识,才可在解决应用题时更加得心应手,进而提高解题效率,并减少出错概率。而数学技巧的累积还可让学生逐步强化自身解题技能,让应用题的解决越发快速且高效。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三小节“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为例,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将自身在备课期间制作的PPT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围绕这部分信息更为充分且深刻的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在教学期间,教师还应在讲解各知识点时能够把其中细节传递给学生,譬如针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师应将分数怎样进行通分,如何确定分母的方法传授给他们,随后再进行加减运算,通过这种细致化讲解,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且还应引导学生将各个步骤清晰记录下来,以便后续复习时能够随时翻阅查看。接下来,教师应提出与分数加减法相关的应用题,如:“一根柳条在截去其米后,又长出米,现在长为一米,则该柳枝原本长为多少米?”让他们借助自身在本堂课中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将该应用题解答出来。最后,教授应围绕所剩时间恰当设计相应数学问题,要求学生随机回答,也可把课后应用题放到APP上,鼓励他们解答。如此一来,不但可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还可使其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有效提升,且每堂课均能使其对知识形成深入理解及掌握,此种积累型学习模式,对他们运算能力的加强将起到推动作用[3]

四、进行多样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自主且高效学习的动力及源泉,只要具有浓厚的学习热情,无需教师过度干预,学生也将积极主动融入到解决数学问题中来,进而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改善其对以往数学教学的固有印象,从而让他们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章“折线统计图”为例,学习完这部分基础知识后,教师可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应用题教学,以此满足新课改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要求。为此,应先将全班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并确保每组综合实力相当,保证竞赛公平性,随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本堂课所学内容自行设计相关应用题,接着与其他组交换解决,看哪组能在最短时间内将问题有效解答,以此激发他们完成积极性。这时会有小组创设出此种应用题:小明一到五月份体重斤数分别为83、78、85、80、82,(1)根据这部分数值制作折线统计图;(2)小明哪个月份体重最重?(3)请你再提出一个相关问题,并将其有效解决。还有的小组围绕家中一到九月份用水情况制作成折线统计图,并提出相应问题,如:(1)这是一幅()统计图?(2)该统计图优势有哪些?(3)从此统计图中能够察觉到怎样的信息?(4)家庭每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5)哪个月所用的水量最少?哪个月最多?借助学生自行创设应用题的方式,可让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且透彻,同时在解决问题时也能越发投入,以此使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结论: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对应用题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与改进,积极将其与日常生活相融合,从而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探究积极性,并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运用,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且还应借助恰当方法,使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促使其综合素养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素萍.新课改下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1(10):72-73.

[2]郑丹丹.立足新课改创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9):49-51.

[3]陈芹.探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模式[J].小学生(下旬刊),2019(01):52.


...


阅读全文